在书法史上,关于宋四家排名的争议从未停歇,其中苏轼与米芾的较量尤为引人注目。
书法大家黄山谷曾高度赞扬苏轼的书法:“其字迹妩媚,酒酣之时更显放浪不羁,忘却技巧,字形瘦劲有力。其笔法圆润,韵味十足,加之文章妙绝天下,忠义之气贯穿日月,本朝书法,首推苏轼。”然而,启功先生后来却评价苏轼的字,初见有新意,再看则略显平淡。
关于苏米谁为第一的讨论,暂且搁置。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米芾的成就虽高,但若无苏轼的引领,其书法之路或许会有所不同。苏轼年长米芾十四岁,两人虽交往不多,却情谊深厚,两次重要会面,影响深远。
首次会面发生在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贬谪至黄州,米芾不惧其落难身份,前往探望。据米芾《画史》记载,苏轼酒酣之际,命米芾将纸贴于墙上,随即挥毫泼墨,作两枝竹、一枯树、一怪石赠予米芾。这次会面,苏轼不仅展现了深厚的书法造诣,更为米芾指明了学习晋人书法的道路,使其书法大进。
米芾在苏轼的指引下,书艺日益精进,作品如《参政帖》、《临沂使君帖》等,均展现出其独特的书法风格,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及台北故宫博物院。
二十年后,苏轼自岭外归来,于南京再次与米芾相见。此时,米芾书法已青出于蓝,苏轼更是毫不吝惜赞美之词。然而,这次会面后不久,苏轼便因腹痛缠绵,最终在常州逝世。两人的最后一次交谈,成为了永恒的诀别。
尽管米芾曾在宋徽宗面前贬低苏轼的字为“画字”,但私下里,他却对苏轼的书法推崇备至,甚至偷偷收藏其作品。两人虽在书法上有所分歧,但在追求书画意境上却志同道合。苏轼讲求“萧散简远”,米芾则推崇“平淡天真”,两者秉性高傲,见解独到,共同铸就了宋四家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