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何家营村的一隅,悠扬的鼓乐声穿透了时光的壁垒,回响在静谧的小院中。7月10日,这里正上演着一场关于传统与传承的盛宴——何家营鼓乐社的演员们正紧锣密鼓地排练着西安鼓乐传统曲目《普天乐》。
西安鼓乐,这颗镶嵌在古都西安的文化瑰宝,源自唐代,历经千年风雨,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在何家营村,这份古老的艺术形式得以薪火相传,30余名民间艺人围坐一堂,鼓声、铙钹声、笙笛声交织在一起,仿佛将听众带回了那个辉煌的历史时代。
何家营鼓乐社,作为西安及周边地区六家著名民间鼓乐社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支,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彼时,为了守卫长安,将军何昌期在此安营扎寨,并召集因战乱流落民间的宫廷乐师,整理乐谱,传承演奏。这一传统,在何家营村延续至今,成为了村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遗产。
走进鼓乐社的小院,一座建于1985年的鼓乐陈列馆映入眼帘。这里珍藏着西安最早的鼓乐民间博物馆,记录着何家营鼓乐社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排练演出、对外交流的辉煌历程。墙上的老照片虽已泛黄,但背后的故事却历久弥新,讲述着鼓乐社与世界各地音乐家的交流与碰撞。
在何家营鼓乐社,有一位名叫高东娥的村民,她自2002年起便师从原社长何忠信,系统学习西安鼓乐。从最初的记谱识谱困难,到如今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高东娥用她的坚持与热爱,书写着西安鼓乐传承的新篇章。她不仅积极参与各类表演活动,还走进校园,将这份古老的艺术传授给下一代。
令人欣喜的是,在何家营鼓乐社,不仅有像高东娥这样的老一辈艺术家坚守阵地,更有年轻人的加入为鼓乐社注入了新的活力。“00后”的童启蒙便是其中之一。他虽非本村人,却因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西安鼓乐,并被其深深吸引。高中时期,他便开始跟随鼓乐社的乐师学习演奏,如今已成为鼓乐社中最年轻的社员。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推广西安鼓乐,何家营鼓乐社已连续20多年在长安区的多所中小学开展“西安鼓乐进校园”活动。同时,他们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直播和微信公众号等,将这份古老的艺术形式带到更多人的面前。童启蒙便积极参与到这些活动中,为鼓乐社的宣传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7月10日,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非遗兴乡调研队的学生们也来到了何家营鼓乐社,现场观看了演员们的精彩演奏。他们被乐器、旋律以及演员们的服饰所震撼,提出了通过开发文创产品、打造沉浸式体验等方式来传承西安鼓乐的新思路。这些年轻人的加入,无疑为何家营鼓乐社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