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何家营村的一隅,鼓声与丝竹之音交织,仿佛穿越时空,诉说着古都的辉煌与历史的沉淀。7月10日,这里成为了西安鼓乐传统曲目《普天乐》的排练现场,30余名民间艺人齐聚一堂,共同演绎着这千年古乐的魅力。
西安鼓乐,这一源自唐代的音乐瑰宝,历经千年传承,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其演奏形式分为行乐与坐乐,前者在行进中演奏,多见于庙会庆典;后者则围坐桌案,常见于技艺比拼。在西安及周边,何家营鼓乐社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成为了六家著名民间鼓乐社中的佼佼者。
走进何家营鼓乐社,一座建于1985年的鼓乐陈列馆映入眼帘,这里珍藏着西安最早的鼓乐民间博物馆。馆内,一幅幅泛黄的照片记录了鼓乐社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排练、演出及对外交流的辉煌时刻。从1981年与日本奈良雅乐乐团的同台演出,到1987年北京“第五届华夏之声”音乐会的亮相,再到2005年约旦安曼的国际舞台,何家营鼓乐社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音乐家与学者前来交流。
在何家营,鼓乐不仅是艺术的享受,更是代代相传的文化责任。村中200余位村民能唱曲子,这份技艺的传承得益于何昌期将军的遗风。相传唐天宝年间,何昌期在长安安营扎寨,退隐后召集宫廷乐师整理乐谱,从此何家营便有了演奏宫廷燕乐的传统。如今,这一传统在何家营鼓乐社社长郑亚福的带领下,得以延续。
高东娥,一位年近六旬的村民,是西安鼓乐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她自2002年起师从何家营鼓乐社原社长何忠信,系统学习西安鼓乐。面对俗字谱的难题,她以无比的毅力,将谱子抄在小纸条上随身携带,随时哼唱,最终克服了记谱识谱的困难。高东娥不仅活跃在各种表演活动中,还积极参与校园传承教学,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走近、了解并爱上西安鼓乐。
令人欣喜的是,鼓乐社中出现了年轻的面孔。童启蒙,一位“00后”大学生,是何家营鼓乐社里最年轻的社员,也是唯一一位非本村社员。他在高中时通过西安鼓乐进校园活动接触并爱上了这一传统音乐。2023年,已成为大三学生的他主动来到何家营村,向乐师们学习、排练。童启蒙的加入,为鼓乐社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见证了西安鼓乐在校园传承中的成果。
何家营鼓乐社不仅在传承中坚守,更在创新中发展。为了推广西安鼓乐,他们已连续20多年在长安区多所中小学开展进校园活动,并通过直播、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让更多人了解这一古老而美妙的音乐。7月10日,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非遗兴乡调研队的学生们现场观看了演奏,被深深震撼,并提出了开发文创产品、打造沉浸式体验等传承西安鼓乐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