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炮轰香港保险“七大坑” 港险市场内卷风险浮现
近期,香港中文大学前讲座教授郎咸平在社交媒体上猛烈抨击香港保险市场,指出其存在“七大坑”,瞬间将赴港投保现象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尽管香港各大保险公司的签单室人满为患,内地客络绎不绝,但郎咸平的言论无疑给这片看似繁荣的市场泼了一盆冷水。
自疫情之后,2023年港险面对内地用户重新开放,竞争愈发激烈。各大险企纷纷推出高预期收益率的产品,以吸引客户。其中,港险“一哥”友邦保险推出的“盈御多元计划”,更是将“百年收益率”推高至7%的水平。然而,这一数字背后隐藏的风险,也逐渐浮出水面。
郎咸平在视频中直言不讳地指出,香港保险的核心问题在于其所谓7%的稳健回报难以实现,收益承诺充满不确定性,且提前支取惩罚严重。他戏称,要想看到7%的回报,恐怕得活到100岁,难度极大。这一观点,直击港险市场的要害。
客户在计划书上看到的“美好前景”,大多是建立在乐观假设上的非保证收益。而这部分收益能否兑现,还要看分红实现率。友邦近年来发售的产品分红实现率较高,但10年前发售的产品收益表现已显露疲态,如“充裕未来”2024年的分红实现率已从上一年的97%降至93%。
香港目前热销的保单多为英式分红机制,红利一部分直接派发,另一部分以复利方式累积到保额中。若提前支取,将等同于放弃未来的复利增值部分,客户实际拿到手的钱将大打折扣。同时,终期红利随投资市况波动,未来市场不佳时,演示数字很可能“变脸”。
面对港险市场的高收益承诺,风险被严重低估。保单生效初期,现金价值相对稳定,但随时间推移,非保证部分占比增加,波动性显著加大。销售人员在推销时往往只强调高复利的诱惑,对其实现条件和潜在波动轻描淡写甚至避而不谈,导致客户忽视风险。
7%的演示收益率不仅拉高了客户预期,更引发了香港保险市场的恶性竞争。今年2月,香港保监局发布指引,要求自2025年7月1日起,分红保单的最高演示年回报率不得超过6%或6.5%。然而,面对监管新规,友邦香港迅速推出“环宇盈活”储蓄计划,虽将演示利率控制在6.5%上限内,却主打“更快回本”和“更高前期收益”,被业界视为“换赛道继续卷”。
监管设定演示利率上限的初衷是给无序竞争踩刹车,但友邦此举被质疑为变相违背监管意图。对刚抢买7%旧产品的客户来说,看到较短年限内有更佳回报的新产品,直呼“被背刺了”。监管新规的效果因此大打折扣,消费者也陷入迷茫。
当下的香港保险市场,所有公司都卷入近乎搏命的肉搏战。一旦有公司推出更具吸引力的方案,其他公司若不跟进,客户和份额就可能流失。透视这场“乱战”,不难发现港险管理层的焦虑心态。尽管保费规模和利润连年增长,但友邦的股价持续震荡,增长幅度放缓。为了交出亮眼的财报,继续“卷”成为不得已的选择。
然而,这场短期业绩争夺战暗藏着行业长期风险。在业绩压力下,“刹车”成了无人敢做的选择。内地利率下行的背景下,赴港抢购港险潮更需警惕狂热后的风险余波。监管层警告,若销售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夸大收益,将来实际回报不达预期时,最终可能引发内地监管部门的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