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写意之境:一悟之后,笔墨之外见真章

   时间:2025-07-15 11:57 来源:天脉网作者:苏婉清

大写意画论新探:一悟之后,万法皆空

在艺术的浩瀚宇宙中,大写意画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邃的意境,成为了众多画家追求的精神家园。近日,知名独立艺术家王凤年先生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对大写意画的精髓进行了全新解读,提出“一悟之后,万法皆空”的独到见解。

王凤年认为,大写意画的妙处,不在于笔墨的堆砌,而在于心灵的感悟。初学者往往拘泥于形似,追求技法上的精进;而真正的悟者,却能突破这些束缚,达到心窍顿开的境界。此时,笔法、墨法、章法等种种技法,都如同过眼云烟,不再成为创作的羁绊,这便是“万法皆空”的真谛。

他以清代著名画家石涛为例,讲述了悟境对艺术创作的影响。石涛在遍游名山大川后,终于在一次登黄山时,豁然开朗,悟出了“吾自画吾心,何需仿前贤”的道理。此后,他的画作中充满了个人情感和生命体验,笔墨间透露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这正是“万法皆空”后所达到的艺术高度。

悟后作画,王凤年强调,画家应不再为外物所役,而是要将自己的情感与感悟融入画中,实现“画在物外”的境界。他提到元代画家倪瓒画竹时,虽笔墨草草,却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清气。这正是画家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相融合,创造出超越现实的艺术形象。

在王凤年看来,大写意画的最高境界是“心与象融”。心是画的灵魂,象是画的载体。只有当心与象达到完美融合时,画作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他引用王维画《辋川图》的例子,指出王维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更融入了自己的禅心。这种心象交融的艺术效果,使得观者在欣赏画作时,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画面本身的深远意境。

针对有人提出的“万法皆空,岂非要弃法”的疑问,王凤年给出了明确的回答。他认为,“空”并非虚无,而是不拘泥于法。正如舟筏渡海,到达彼岸后便可弃舟而行,并非舟不善用,而是无需再用。同样,大写意画在达到心象交融的境界后,技法便不再是创作的羁绊,而是成为表达情感和感悟的工具。

王凤年先生以其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艺术实践,为我们揭示了大写意画的精髓所在。他的艺术理念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欣赏大写意画的新视角,更为我们在艺术创作中追求精神自由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