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博主张雪峰近期在直播中的一番关于文科的言论,如同投入舆论场的重磅炸弹,激起了广泛讨论。他直言不讳地表示,文科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服务业,这一观点迅速在网络上引发了轩然大波。
张雪峰的此番言论,迅速引发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一些人严厉批评他是在“贩卖焦虑”,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说出了不少人心中的“大实话”。无论立场如何,不可否认的是,这番言论确实触及了当下文科教育的一些痛点。
文科,这一承载着深厚人文底蕴与精神追求的学科领域,近年来确实面临着就业上的挑战。数据显示,尽管2025年文科专业的平均就业率达到85%,但不同专业间的差异显著。法学、汉语言文学等专业因其在公务员考试中的优势,就业率普遍较高;而哲学、历史学等专业则显得相对冷门,就业率普遍偏低。
在张雪峰看来,文科之所以陷入这样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专业壁垒的缺失。他指出,诸如哲学、历史学等专业往往缺乏明确的职业路径,被戏称为“万金油”。与此同时,与理工科相比,文科生在技能复合性方面也存在不足。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更倾向于招聘具备“新闻+数据分析”或“法学+英语”等跨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除了专业壁垒和技能复合性的不足,文科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的错位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行业的发展,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然而,部分高校的文科专业仍然停留在理论教学层面,缺乏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实战项目。这导致许多文科生在毕业后难以找到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不得不转向销售、行政等岗位。
社会认知的偏差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文科的困境。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理工科教育的重视以及部分高校自主招生取消文科专业的举措,社会对文科的偏见逐渐加深。许多家长在帮助孩子填报志愿时更倾向于选择理工科专业,认为文科就业面窄、薪资低。
然而,面对这些困境,文科生并非束手无策。在张雪峰看来,选对专业、提升技能、布局资源是文科生实现“逆袭”的关键。他建议文科生在选择专业时应聚焦“工具型”与“新兴交叉”领域,如法学与科技的结合、文学与数字创意的融合等。同时,文科生还应通过考取高含金量证书、学习跨界技能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在地域和实习方面,张雪峰也给出了具体的建议。他认为,文科生应瞄准企业聚集、销售岗位需求量大的地区,如杭州、深圳、北京等地。他还强调了实习的重要性,建议文科生从大二暑期开始进入律所、媒体、企业市场部等职场环境体验工作,建立人脉关系。
尽管张雪峰的言论引发了不少争议,但他确实指出了文科教育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对于文科生而言,重要的是要正视这些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在数字经济时代,文科生的人文素养、批判性思维等能力仍然是机器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只要找到与社会接轨的正确方式,文科生同样能在职场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