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郑和下西洋620周年及中国航海日设立20周年的重要时刻,一场别开生面的美术作品展于7月11日在崇明岛C77文化创意园盛大启幕,主题为“扬帆致远,文明互鉴”。
自1405年至1433年,郑和率领大明王朝的庞大船队,七次远航西洋,这一壮举不仅是中国古代海洋探索的巅峰,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辉煌篇章。它见证了明朝时期对外交往与贸易的空前繁荣,彰显了中国古代的海洋技术、外交智慧以及与世界各地的紧密联系。
步入展厅,首先吸引眼球的是一幅长达五百米的巨制国画——《郑和下西洋》,由中国著名军旅国画家钟开天创作。这幅作品生动再现了郑和劈波斩浪、沟通文明的伟大历程,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开拓、包容并蓄的精神内核。钟开天先生自69岁起筹备创作,历经十三年呕心沥血,终成此巨作。他曾深入研读《明史》《瀛涯胜览》等史料,实地考察郑和航线上的多个国家和地区,收集整理了大量民俗民情资料,形成了十余万字的笔记。
这幅巨作中包含了三千多个场景、一万七千多个人物、一千多艘舟船以及一千五百余只动物,被誉为“现代版《清明上河图》”。通过画卷,观众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亲眼见证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丽景象,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远航史诗。
与这幅巨制交相辉映的是精心复原的十二艘舰船模型,包括巍峨的宝和号、海军指挥舰、粮船、马船、水船以及极具地域特色的上海沙船等。这些舰船模型不仅展示了东方航海文明的卓越智慧,也体现了民间企业家对历史文化的深情回望和责任担当。其中,民营企业家郑荣德用十多年时间调查研究“沙船”的历史,为传承和保护这一古老技艺做出了重要贡献。
沙船起源于上海崇明一带,是郑和下西洋初始阶段的主要战船之一。它曾推动了上海港的繁荣,使上海成为江海交汇之地、东南都会。如今,沙船制造技艺已被列入崇明区级非遗名录,相关传承保护工作正在有序开展,旨在延续这一古老技艺的生命力。
崇明区作家协会、崇明乡愁诗苑还为本次作品展创作了十首诗词,并由十多位将军挥毫泼墨,以翰墨寄情,共同书写对和平远航的崇高致敬和对崇明岛的赞美之情。这些诗词笔力雄健、诗情浩荡,展现了铁血丹心与壮阔襟怀的完美结合。
本次作品展为期一个月,由崇明区文化和旅游局指导,中国诗书画研究会、上海百老德育讲师团和上海郑桓公文化研究基金会联合主办。展览不仅展示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丽历史,也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与文化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