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与被动:人生航程中的双桨,如何划动?

   时间:2025-07-09 15:05 来源:天脉网作者:柳晴雪

近日,一场关于主动追求与被动驱使的热烈讨论在教育文化领域悄然兴起,这场讨论源于对两则经典文学片段的深入解读。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描述的读书场景,是那样的静谧而深远。他借书满架,时而仰卧高歌,时而静坐沉思,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他与书籍的对话。这是一种源自内心的对知识的渴望,一种对生活的宁静享受。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绘的画面:学生们在先生的严厉目光下,大声诵读,人声鼎沸。这种读书场景更多地体现了外界约束下的被动学习。

从这两则材料中,我们不难看出主动追求与被动驱使在读书态度上的巨大差异。主动追求者,如自燃的火焰,光芒四射,热情洋溢,他们的学习动力源自内心,是对知识的热爱和探索未知的渴望。而被动驱使者,则如同被外力推动的木偶,虽然也能在规则下完成任务,但缺乏内在的激情和动力。

在教育领域,这种主动与被动的差异尤为明显。那些能够主动学习的学生,往往能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他们不仅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更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不断创新。而那些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虽然也能通过考试,但往往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引导他们主动学习,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其实,不仅仅是教育领域,在我们生活的诸多领域,都能看到主动追求与被动驱使的影子。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那些能够主动突破、勇于创新的企业和个人,往往能够引领潮流,成为行业的佼佼者。而那些只能被动接受现状、缺乏创新精神的企业和个人,则往往会被时代所淘汰。同样,在社会治理中,如何激发民众的参与热情,让他们从被动服从转变为主动创造,也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关键所在。

以浙江乡村的“村民议事厅”为例,这里曾经只是村民们被动接受指令的场所,但如今却成为了村民们共商村事、共绘蓝图的平台。从村道规划到产业选择,村民们积极参与,智慧在共商中激荡,愿景在共识里生辉。这种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不仅提升了村民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也推动了乡村的全面发展。

主动追求与被动驱使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两种状态。虽然它们看似对立,但实际上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规则与引导,完成必要的被动积累;同时,更应该在学习和生活中主动寻找热爱、探索未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被动与主动的平衡中实现人生价值,让生命之舟在浩瀚的海洋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