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志愿填报的关键时刻,一场围绕个人意愿与教育者期望的冲突在瑞昌一中悄然上演。
三名高三学生,在志愿表上毅然决然地填写了自己心仪的专业,而非班主任漆老师所推荐的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这一决定,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波澜。
7月5日,当漆老师得知学生的选择后,情绪在微信群内瞬间爆发。她严厉地批评学生“完全凭个人喜好选择热门专业”,并指责他们未能理解学校、老师和家长的苦心。最终,漆老师以一句“明天上午将以失望解散此群”作为结束,这场无声的较量,将教育中的复杂情感纠葛暴露无遗。
面对这一事件,瑞昌一中迅速作出反应。学校发表声明称,漆老师已深刻反思自己的行为,校方坚决尊重学生填报志愿的自主权,并严禁任何形式的干预。随后,学校与漆老师向学生及家长致歉,三名学生也得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完成了志愿填报。
这场风波,不仅是个案,更折射出高考志愿季中普遍存在的压力与困惑。当名校的光环与学生的个人意愿发生冲突时,教育者究竟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这成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漆老师的事件,撕开了教育中一道隐秘的伤口。情感绑架、专业偏见以及权力越界,这些问题在教育者的不当行为中暴露无遗。真正的关怀,应该是尊重学生的选择,助力他们飞翔,而不是用情感勒索来束缚他们的翅膀。同时,教育者也应该认识到,时代在变革,成才的路径已经多元化,不应该再拘泥于传统的“唯名校论”。
志愿填报,是青少年迈向独立人格的关键一步。然而,数据显示,超过35%的大学生后悔自己当年的志愿选择,主要原因是缺乏自主权。这再次提醒我们,教育者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提供信息而不是剥夺决策权。教育部也三令五申,严禁中学教师干预学生填报志愿,这是对学生发展权的尊重和保护。
当这三名学生终于按照自己的心意提交了志愿表时,他们不仅赢回了一次选择的机会,更是对自己人生主权的坚定宣示。漆老师的“感情化整为零”之言,虽然痛心,但也暴露出了某种教育迷思——将情感投入与回报预期捆绑在一起,将个人意志凌驾于学生的未来之上。理想的教育,应该是让每一株幼苗都能按照自己的本性自由生长。
教育,是点亮灯塔的过程,而不是亲手掌舵的旅程。愿每一位学子都能在志愿表上勾选出属于自己的梦想坐标,愿每一次选择都能被尊重,每一份热爱都能找到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