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当代艺术领域,何多苓这个名字如同一股清流,以其独特的抒情现实主义风格,在油画界独树一帜。近日,封面新闻记者走进了位于成都三圣乡的何多苓画室,与这位77岁的艺术大师面对面,聆听他的艺术心声。
何多苓在画室创作(拍摄:徐瑛蔓)
何多苓,1948年出生于成都,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他的作品多次荣获国内外大奖,并被多家重要艺术机构和收藏家珍藏。从《春风已经苏醒》到《第三代人》,何多苓的作品如同一部部视觉诗篇,向世人展示了他内心深处那个隐秘而诗意的世界。
走进何多苓的画室,一股绿意扑面而来。在酷暑之下,这里仿佛是一个静谧的避暑胜地。何多苓正专注地调整着画面的细节,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敏捷而有力。尽管中国艺术市场历经沉浮,潮流更迭不断,但何多苓始终置身于潮流之外,安静地画着自己想画的画。
何多苓不仅热爱绘画,还对诗歌、音乐和建筑设计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亲自设计的何多苓美术馆,正是他审美理念的立体呈现。同时,他还是一位音乐痴迷者,自学作曲,尤其钟爱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中的复杂结构。在他看来,艺术媒介和技术的革新总能带来新的可能性。
何多苓(与艾轩合作)作品《第三代人》(何多苓工作室提供图片)
在采访中,何多苓谦逊地表示,自己差不多算是“1.5到1.7流之间”的艺术家。他所说的“技术方面”,正是他一直以来所重视的。他认为,抒情的诗意境界需要用高超、准确的技术才能抵达。尽管他的技艺并非完美,但这种自知之明反而成为了他进步的动力。
谈及自己的艺术定位,何多苓坦言自己在中国当代艺术版图中常处于“边缘地带”。然而,他并不认为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相反,他乐于处在“边缘”的位置,因为这里能给他带来安静和自由。在他看来,潮流总带有某种攻击性和强迫力,而他更愿意保持自己的独立和疏离。
何多苓作品《杂花写生》(何多苓工作室提供图片)
何多苓的艺术之路,可以说是一条不断追求自我表达的道路。从川美求学时期起,他就明确了自己的艺术方向,并数十年来始终坚定前行。即便面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数次浪潮汹涌,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和疏离,从不迎合市场或潮流。
在谈到自己的创作灵感时,何多苓提到了1970年贝内特彗星划过大凉山夜空的壮观景象。当时正在凉山当知青的他,每天凌晨三点钟准时爬起来欣赏这颗彗星。多年后,他依然感慨万分:“能见到彗星是多么大的事儿啊!我觉得一个见过彗星的人,肯定稍微跟其他人有点不太一样。”
何多苓作品《幽人独徘徊》(何多苓工作室提供图片)
作为刘家琨的多年好友,何多苓对成都这座城市也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认为,成都的开放、包容和慢节奏生活方式塑造了他今天的艺术风格。在采访中,他还提到了与年轻一代的交流,表示自己对年轻人的想法总是充满好奇,并认为这种代际对话常常能激发出意想不到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