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俊:匠心独运,传承手工字画装裱技艺
在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我踏上了探访咸丰县著名书法家及手工字画装裱技艺传承人杨秀俊老先生的旅程。踏入他的家门,一股浓郁的书卷气息扑面而来,满室皆是字画、书法与篆刻的艺术氛围。
杨老先生精神饱满,笑容可掬。他亲自迎接我,并引领我观赏他亲手书写并装裱的“宋宣和装”小楷作品。他自豪地介绍道:“这幅作品不仅是我亲笔书写,更是我亲手装裱。在四十余年的摸索与实践中,我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作为咸丰县第六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手工字画装裱技艺”的传承人,杨老先生不仅精通篆刻与书法,更对手工装裱技艺有着深厚的造诣。他解释道,手工装裱后的作品不仅便于收藏与流传,更能与书画作品相得益彰,提升整体的艺术价值。
跟随杨老先生的脚步,我们来到他的装裱专用工作间。这是一间约三十平方米的房间,两面墙上装着高大的装裱墙,墙上贴着陈焕祥老先生的《满园春色》与《竹报平安》两幅作品,正在进行上清换平的工序。杨老先生详细讲解了这一过程,以及之前的托心与方心步骤,每一步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耐心。
托心,即将字画心裁整齐后喷水刷糨糊,再覆上一层生宣纸;方心,则是将托心后的字画宽边对折,用裁刀轻点微小口子,使字画心规矩方正。这些看似简单的步骤,实则蕴含着深厚的技艺与匠心。
杨老先生进一步介绍,字画装裱工艺分为两大步:装裱前的准备与装裱过程。准备阶段包括准备工具、制作糨糊与备料;装裱过程则包含十余道工序。他如数家珍地展示着工具箱中的排笔、棕刷子、木尺、裁刀等工具,并强调了制作糨糊的重要性。他坚持使用无筋面粉手工熬制糨糊,以保证作品的平整度与耐久性。
在装裱过程中,杨老先生展示了起画、镶活、画含口线、镶局条、镶边、齐边、卷边等一系列复杂而精细的工序。每一步都需精心操作,以确保最终作品的完美呈现。他边演示边讲解,让我深刻感受到了这项技艺的复杂与精妙。
谈及传承,杨老先生感慨万分。他表示,自己年轻时因条件所限,萌生了自学装裱的想法。这一坚持就是三十余年,如今这项技艺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并传承这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杨老先生的装裱间里,一幅幅字画在他的巧手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他拿起刚装裱好的《满园春色》,转身贴到大墙上。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牡丹绽放的芬芳与光彩,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力量。
杨老先生深情地环视着装裱间,眼中闪烁着对未来的期许。他深知,这项技艺的传承之路任重而道远。但他坚信,只要有人愿意付出努力与热情,这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一定能够得以延续与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