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京以东的千叶港,隐藏着一座占地超过12万平方米的物流中心,这里宛如一座巨大的“物流蚁巢”。在这座由亚马逊运营的物流枢纽中,约2600台机器人忙碌地穿梭于楼层间,搬运着货架,而人类员工则扮演着“系统协作者”的角色,与机器人携手,每日处理约60万件商品的进出库作业。
这座亚马逊千叶港运营中心,是亚马逊在亚洲的重要物流基地。《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日实地探访了这里,见证了这家全球电商巨头如何在这里探索“人机共生”的新模式。
尽管机器人参与仓储物流分拣作业已不再新鲜,但亚马逊在推进机器人与人类协作的道路上,却展现出了既大胆又谨慎的特质。据亚马逊全球机器人业务负责人Xavier透露,自2013年首次部署1000个机器人以来,亚马逊的机器人数量已实现了指数级增长,最近更是向日本的一个运营中心交付了第100万台机器人。
与一些企业选择将机器人技术对外销售不同,亚马逊目前专注于满足自身庞大的物流需求。Xavier明确表示:“对于机器人部门来说,亚马逊是我们最大的客户,所以我们现在只专注于服务亚马逊自身的物流场景。”
在物流技术的竞争上,亚马逊、京东、抖音电商等电商巨头已经将战场延伸至供应链与物流领域的精细化管理。谁能以更高的供应链效率和更强的物流履约能力构筑新的竞争壁垒,谁就将在这场竞争中占据先机。
亚马逊在机器人制造模式上从一开始就注重“协同”。Xavier介绍,13年前亚马逊推出机器人业务时,就决定让设计团队与制造团队在同一地点工作,以确保系统的长期可靠性和一致性。这一决策直接影响了供应链的布局,亚马逊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地区设立了多个制造地点,几乎全部零部件都选择本地采购。
当被问及是否比较过不同国家的制造成本时,Xavier坦诚地表示:“我们一直在评估市场现实,但我们的成本计算不止于单位成本,还包括改进生命周期的机会成本。”他强调,亚马逊并未将制造体系完全封闭,而是通过“亚马逊产业创新基金”等合作方式,吸纳全球创新成果,为自身制造体系注入活力。
在技术研发上,亚马逊机器人展现出了务实的风格。Xavier介绍,亚马逊最近推出了新生成式AI基础模型DeepFleet,专注于协调大规模移动机器人。他解释说,随着系统间互操作性的提升,未来DeepFleet或许会有更多的应用场景。
在机器人系统的发展上,随着第100万台机器人的交付,系统的复杂性也在同步提升。Xavier回忆说,一开始亚马逊只有三种系统,后来逐渐引入了机械臂、分拣系统、识别系统等各类核心系统。他特别提到了Vulcan这款具备触觉感知的机器人手臂,强调其造价不菲,但能为其他领域的研发提供参考。
对于当下火热的大语言模型,亚马逊的态度保持理性。Xavier认为,在物理世界中不能仅依赖大语言模型,因为大语言模型不理解物理世界。他强调,亚马逊的思路是结合多个系统而非依赖单一模型,以务实的方式探索技术应用。
在业务边界和未来方向上,亚马逊机器人的选择同样清晰。Xavier明确表示,亚马逊机器人部门目前只专注于服务内部需求,以避免业务分散可能带来的资源损耗。他解释说,对于像Vulcan手臂这样造价高昂的系统,其研发逻辑并非单纯追求技术先进,而是需要综合考虑服务成本、场地安全、客户需求增长等多个维度。
在人形机器人等领域,亚马逊的探索则保持着长期视角。Xavier透露,亚马逊在人形机器人方面进行了投资,并在运营中测试人形机器人。他强调,双足机器人作为复杂系统仍处于早期阶段,亚马逊关注的是其移动性和操作能力的结合,以及它究竟能解决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