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节差异化之路:除了流量,还能靠什么打动观众?

   时间:2025-05-24 12:19 来源:天脉网作者:陆辰风

音乐节市场透视:盈利难题与新兴势力崛起

近年来,音乐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在这看似繁荣的背后,却隐藏着盈利的严峻挑战。据业内人士透露,尽管音乐节数量持续增长,但在2025年五一假期前夕,全国能够实现盈利的音乐节项目屈指可数,仅有大约四个。

五一假期结束后,今年音乐节的小高峰也随之到来,全国各地近30场音乐节竞相上演,但真正脱颖而出的却寥寥无几。其中,泡泡岛音乐与艺术节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广泛关注,成为一大亮点。

泡泡岛,作为一个仅诞生两年的新兴音乐节品牌,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迅速崭露头角,实属不易。其背后的推手,创娱无界创始人张翀硕,分享了泡泡岛的成功秘诀与行业观察。张翀硕指出,音乐节市场经历了从粗放式增长到竞争白热化,再到市场回调的三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成本控制与差异化运营成为主办方关注的重点。

张翀硕本人在音乐节行业有着深厚的底蕴。早在2010年,他就在昆明创办了五百里音乐节,打造了一个音乐乌托邦。与五百里不同,泡泡岛虽然植根于城市,却承载着浪漫、轻盈、热烈的理念,为现代都市年轻人提供了一个情感寄托的音乐艺术乐园。

近年来,音乐节市场的成本不断攀升。张翀硕透露,疫情前,一场音乐节的成本大约在700万至1200万之间;而疫情后,成本至少达到1600万起。更有一些音乐节的总成本突破了亿元大关,其中艺人的秀费上涨最为显著,成为最难控制的成本之一。

然而,成本的上涨并未带来阵容和演出质量的显著提升。张翀硕观察到,现在的音乐节往往两天的活动只有20至40组艺人,而过去一场音乐节的艺人数量可能超过40组,三天多舞台的版本甚至有上百组艺人参与。演出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许多参演的艺人并非专注于音乐创作,而是演员、网红或流量明星,他们的表演经验有限,演出时长较短。

在短视频盛行的时代,音乐节作为面向消费者的产品,不得不迎合流量的潮流。用户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音乐节的观众群体也随之迭代。张翀硕认为,在这个时代,无论品味如何,只要能够获得用户的共鸣和喜爱,就能走红。然而,当大部分音乐节选择迎合流量时,泡泡岛却更注重趋势的把握。基于对内容的深刻理解,泡泡岛邀请了一些虽然在中国市场知名度不高,但音乐能够与中国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的艺人。

泡泡岛2025年五一假期天津站的演出吸引了超过10万名观众,其中95后占比高达78%。相比之下,投入相似的其他音乐节观众反馈和票房却不尽如人意。泡泡岛的成功在于对趋势的精准把握和差异化竞争策略。张翀硕强调,不是所有产品都能辐射所有用户,单纯通过邀请流量艺人、提高票价并不能解决问题。

面对市场的压力和成本的暴涨,许多音乐节仍在挣扎求生。一些主办方为了寻求更快捷的盈利方式,导致市场上乱象丛生。例如,演员上音乐节的热潮就是主办方在创新尝试中的一种,但并非总能收到预期的市场反馈。张翀硕指出,只有同时具备影视热度和音乐能力的艺人,才能真正为音乐节带来价值。

近年来,因票房未达预期而宣布取消或延期的音乐节屡见不鲜。这不仅暴露了主办方能力的参差不齐,也对观众的整体印象造成了严重影响。高投入的音乐节一旦决策失误,很容易给观众、艺人以及主办方带来伤害。观众的期待落空,经济损失不可忽视;艺人的参与增多,演出质量却难以保证;对于主办方来说,市场的过度膨胀与不稳定也让许多音乐节难以实现盈利的可持续性。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