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优等生长园集团,如何从李嘉诚宠儿到ST股?

   时间:2025-05-23 11:54 来源:天脉网作者:唐云泽

A股市场的风云变幻再度引发关注,一家曾经备受李嘉诚青睐的公司——长园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长园集团”),如今却戴上了“ST”的帽子,面临风险警示。

据悉,自4月30日起,长园集团的股票简称变更为“ST长园”。这一变化源于其2024年财报被审计机构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指出公司在资金支付审批、合同审批及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重大内部控制缺陷。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相关规定,上交所作出了对长园集团实施风险警示的决定。

同日,长园集团还发布了总裁吴启权辞职的公告。吴启权作为集团长期的高管,目前仍担任集团董事长一职,其辞职引发了外界的广泛关注与猜测。

长园集团的发展历程颇具传奇色彩。其前身长园新材由中科院创建于1986年,主要从事工业与电力系统智能化数字化的研发与服务。在新能源领域,长园集团曾表现出色,其控股和参股的企业在锂电、储能等市场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长园集团的控股权几经变更。1996年,长园新材陷入债务困境,此时李嘉诚旗下的长和投资以债权转股的方式入场,成为第一大股东。在李嘉诚的经营下,长园集团开始了大规模扩张,业绩快速增长。然而,到2014年,李嘉诚旗下的长和投资逐步退出,通过二级市场抛售和减持股票,累计套现超过23亿元,并获得超过45倍的投资收益。

李嘉诚退出后,复星集团接手了部分股权,但并未大规模增持,反而在一年内彻底退出。此后,长园集团陷入无实控人状态,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控制权争夺战。这场争夺战持续了四年,直到2018年,长园集团与沃尔核材达成和解,股权混战才告一段落。

然而,无实控人的状态并未给长园集团带来稳定的发展。格力集团旗下的格力金投在2018年向长园集团发出收购要约,虽然最终未能完成要约收购,但仍通过二级市场大量购入长园集团股票,成为第一大股东。

然而,格力金投面临的最大挑战来自于长园集团无实控人期间经营混乱带来的“后遗症”。年审会计机构指出,长园集团在资金支付审批、合同审批等方面存在重大内部控制缺陷。特别是被董事长控制的企业珠海市运泰利控股发展有限公司通过第三方占用公司资金的情况,截至2024年末,长园集团应收运泰利资金占用款仍达2.64亿元。而运泰利的董事长正是吴启权。

除此之外,长园集团还涉嫌财务造假。2016年至2017年间,其子公司长园和鹰通过虚构海外销售、提前确认收入等违规操作,累计虚增利润3.02亿元,导致上市公司连续两年年报失真。因此,长园集团遭到第三大股东山东至博的起诉,一审判决需支付赔偿款3.45亿元,但长园集团计划上诉。

从资本市场的“宠儿”到如今戴上“ST”帽子,长园集团的股价也从最高28.47元/股跌至如今的3.35元/股左右。如何化解财务风险,摘掉“ST”帽子,成为长园集团高管团队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

长园集团的跌宕起伏,不仅反映了资本市场的残酷竞争,也暴露了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性。对于长园集团而言,只有加强内部控制,规范经营行为,才能重新赢得市场的信任和认可。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