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繁峙县城东的五台山北麓,隐藏着一座历史悠久的岩山寺,古称灵岩寺,亦名灵岩院。这座寺庙不仅是五台山显通寺的属院,还是朝拜五台山的必经之地。其中,文殊殿作为岩山寺的主要建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文殊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虽然历经元代大修,但其四壁的壁画及佛坛塑像依然保留着金代的原貌。这些壁画绘制于金世宗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出自“御前承应画匠”王逵之手,为我们提供了了解金代绘画的宝贵窗口。
岩山寺文殊殿的壁画以佛教内容为主题,同时融入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情景。壁画中的山水画并非独立作品,而是作为佛教故事的背景出现,与故事情节和人物相互融合,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近观是细腻的人物故事画,远看则是一幅幅青绿山水画,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金代美术中,岩山寺壁画占据重要地位。其山水画大体沿用了唐代以后的青绿山水画画法,但东西两壁的画风却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构图、笔法和设色上,还反映在建筑界画的描绘上。学者们对岩山寺壁画的研究多聚焦于整体而非细节,尤其是对其中的山水画成就和地位缺乏深入探讨。因此,对岩山寺文殊殿壁画中的山水画进行深入探讨,对于理解金代绘画,特别是金代山水画的面貌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岩山寺文殊殿壁画中的山水画不仅继承了唐代李思训青绿山水系统和北宋末年“院体绘画”的传统,还展现了金代宫廷绘画及民间宗教绘画的独特风格。在金代,水墨画逐渐成为主流,但岩山寺壁画中的青绿山水却为我们揭示了另一条绘画发展的线索。这些壁画不仅证明了青绿山水系统在文人水墨画之外的延续和发展,还构成了山水画发展中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
壁画作者王逵是一位由北宋入金的宫廷画家,他在金大定七年绘制文殊殿壁画时已68岁。王逵的画风精密不苟,将青绿山水这种具有贵族兴味的绘画形式运用到壁画之中,同时吸收了北宋末期“院体”绘画和墨笔山水的特点,形成了略带疏淡画风的青绿山水绘画语言。他对宫廷生活及建筑也十分熟悉,壁画中的精工界画反映了宋金宫殿建筑的一些特点。
岩山寺文殊殿东西两壁的壁画虽然绘制于同一时期,但风格却存在显著差异。东壁更多保留了古风遗韵,构图对称,以释迦佛说法图为中心;而西壁则呈现出更多新风,打破了经变构图样式,采用了通景式构图,并在青绿中融合了水墨语汇。这种差异表明东壁可能沿用了旧稿,而西壁则是王逵的新创稿。
岩山寺文殊殿壁画中的山水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了创新和发展。它不仅打破了经变构图样式,将青绿与水墨皴染相结合,还展现了宏大精工的建筑界画。这些技法在北宋卷轴画中已齐备并成熟,但在壁画中的出现却相对较晚。岩山寺壁画的艺术成就对壁画的创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呈现出的壁画语言和风格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岩山寺文殊殿壁画作为金代绘画的重要代表,不仅展示了青绿山水画的独特魅力,还为我们提供了了解金代社会生活和艺术发展的宝贵资料。这些壁画不仅是佛教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