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法爱好者的社交圈内,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逐渐浮现:部分人群对楷书持有强烈的排斥态度,甚至试图将其从书法的范畴中剔除。他们常以“楷书不过工整而已”为由,轻视这一书体的艺术价值。
回顾书法史,从秦统一后的小篆到隶书,工整度与统一性一直是这些书体的显著特征。隶书演化后的魏碑,作为隶书与楷书间的过渡书体,同样具备工整性,却未见有人因此贬低学魏碑者。楷书在唐朝达到巅峰,尤其是唐楷,恪守“楷法”,如欧阳询的楷书,严谨至极,稍动笔法即失其韵。
探究这种排斥心理,或许源于现代人急功近利的心态。楷书需数十年研习,方能得其精髓,这对于追求快速成名的人来说,显然是一条难以走通的道路。因此,有人选择贬低楷书,以掩盖自己无法掌握其精髓的事实。
唐楷多以碑刻传世,字迹中融合了刀刻的痕迹,增加了学习难度。然而,明清时期的楷书高手众多,如清朝小县令徐元礼的《吴氏重修草堂记》,被誉为300年来“最美楷书”。此作轻盈而不失端庄,既融合了魏碑的雄浑与唐楷的精致,又兼具晋人秀逸流畅的笔势。
徐元礼的楷书作品,笔法变化丰富,行笔多以露锋切入,展现点画的挺拔之姿。在结体上,结构精巧,造型优美,既符合传统书法的审美标准,又打破了“馆阁体”的呆板之气。对于初学者来说,临摹此作可以避免字体刻板,提升笔法丰富性,为日后学习晋唐书作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