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备受瞩目的《2024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在北京正式发布,该报告由中国文联精心编纂,汇聚了艺术领域的权威见解与前沿趋势。
此次发布的《报告》不仅是对过去一年中国艺术发展的全面梳理,更是艺术跨界共生与科技深度融合的生动写照。全书由134位顶尖专家及中青年学者共同打造,涵盖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曲艺、舞蹈等多个艺术门类,通过70张精美彩图与近40万字的内容,详尽展现了艺术行业的年度风貌。
《2024中国艺术发展报告》书影,彰显了艺术创新的蓬勃活力。
《报告》特别强调了艺术领域的跨界创作趋势,指出跨媒介、跨门类的艺术实践已成为新风尚,不仅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也开辟了艺术市场的新增长点。例如,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只此青绿》等作品,不再受限于传统舞种,而是通过多元舞台艺术形式的融合,创造出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这些舞剧改编的同名电影,更是探索了“舞台+影像”的新境界,为艺术表达开辟了新路径。
民间文艺与新兴媒介的结合同样引人注目。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陕北说书等传统曲艺形式与摄影、短视频、游戏等新媒体紧密结合,不仅拓宽了展示渠道,也让传统文化更加贴近现代生活。如陕北说书演员熊竹英为游戏《黑神话·悟空》中的无头僧演绎的《黄风起兮》,就成功引爆了陕北说书的热潮。
科技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日益显著,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为艺术创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报告》指出,AI已成为艺术创作的新动能,不仅在音乐领域能够模仿风格、辅助创意、生成旋律,还能参与音乐感知和情感分析,推动音乐与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的跨界融合。例如,中央音乐学院人工智能作曲系统创作的作品,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的中国当代音乐节上奏响,展现了AI与艺术家共创的无限可能。
新书发布现场,与会者共同见证了艺术与科技融合的精彩瞬间。
然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引发了关于创作伦理、版权保护等问题的讨论。《报告》指出,虽然AI能够为音乐创作者提供强大的辅助工具,生成大量音乐内容,但版权归属、侵权识别等问题亟待解决。在摄影和曲艺领域,AI技术的融入同样引发了关于艺术“客观性”、“记录性”以及人类创造力与情感表达的深刻思考。
新书发布现场,与会嘉宾热烈交流,共同探讨艺术与科技的未来。
自2012年起,中国文联已连续13年组织编写出版《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旨在展示行业发展成果、观察艺术发展规律、彰显艺术文化价值、促进行业繁荣发展。该报告已成为记录中国艺术行业发展的权威“全景图”和“参考书”,为新时代中国艺术的繁荣兴盛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