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父亲在儿子诞生半年后,开始注意到孩子展现出的独特个性。尽管孩子的日常行为主要围绕着吃、睡、哭和笑,但他相信孩子应该有着潜在的兴趣爱好。于是,他决定引导孩子接触自己钟爱的古典音乐,特别是巴赫、勃拉姆斯、巴尔托克、梅西安,以及布鲁克纳与肖斯塔科维奇的作品,这些音乐每天都能带给他无尽的愉悦。
为了让孩子更好地感受古典音乐的魅力,父亲精心挑选了三部钢琴作品: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巴尔托克的《小宇宙》,以及德彪西的《儿童乐园》。他偏爱钢琴的纯净音色,认为这种无偏见的音乐表达,最能触动人心。弦乐作品因情感过于直白而被排除,而交响乐,尤其是卡拉扬指挥的柏林爱乐和穆拉文斯基指挥的列宁格勒乐团的演奏,父亲认为对孩子来说过于宏大,可能难以承受。至于巴赫的《马太受难曲》这样的清唱剧,尽管其纯粹与宁静令他动容,但其中的沉重与苦难,他不愿孩子过早接触。
然而,随着孩子的成长,他的脾气似乎比身体发育得更快,哭闹成为他表达需求的主要方式。在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孩子常常显得烦躁不安,尤其是在皱眉观察四周时,仿佛在思考着什么。父亲意识到,孩子需要更多的宁静。
于是,父亲开始每天在孩子入睡前播放那三部精心挑选的钢琴曲,希望这些旋律能带给孩子真正的宁静。在他看来,《平均律》和《小宇宙》展现了音乐的极致纯净,而《儿童乐园》则充满了天真、幽默和温暖,非常适合孩子。甚至在同一CD中,还有弗雷的《洋娃娃》,为孩子带来更多欢乐。日复一日,孩子在钢琴曲的陪伴下安稳入睡,又在钢琴声中醒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学会了爬行、走路和说话。父亲惊讶地发现,巴赫的音乐竟然引起了孩子的强烈反应。孩子会随着旋律摇摆身体,甚至在兴奋时爬到音箱前大喊大叫。父亲一度以为孩子对巴赫的喜爱正逐渐与自己相似,然而,外婆带来的一首周璇演唱的儿歌《小燕子》彻底改变了这一切。孩子听到这首歌时异常激动,笑得合不拢嘴,身体随着旋律扭动。父亲不得不一遍遍播放这首歌,直到孩子因过度兴奋而睡着。
从那以后,巴赫的音乐成了孩子拒绝的对象。每当父亲播放《平均律》时,孩子都会愤怒地挥手,喊着“小燕子”。无奈之下,父亲只好放弃巴赫和巴尔托克,让《小燕子》在房间里回荡。近一年的精心准备,最终在几分钟内被一首儿歌击败。这让父亲对自己原本的期望和所谓的“宁静”感到彻底的挫败。流行音乐通过孩子,证明了其强大的魅力。回想起孩子摇摆身体听巴赫的情景,父亲意识到,孩子其实已将《平均律》当作了流行音乐,尽情享受,就像在听一场摇滚演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