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的广阔天地里,每一位作家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诉说着对世界的理解和感悟。近日,顶端文学有幸邀请到了知名诗人张晓雪,就她的童年经历、创作理念以及对当代诗歌现状的看法进行了深入的访谈。
张晓雪,一个以诗为伴,以梦为马的灵魂行者。初见她,是在一次诗歌活动的现场,她身着碎花裙搭配白色小西装,美丽、安静,如同一首行走的诗。而我们对她的认识,却始于她的父亲——著名作家田中禾。田中禾老师不仅在文学上给予张晓雪深远的影响,更是将她引入了诗歌的世界。
张晓雪的诗歌之路,始于一个充满爱与音乐的童年。在那个物资匮乏、社会变革的年代,她的父母始终坚守着对她的精神养育,保护着她的天性,给了她无尽的安全感。夏夜的星空下,一家人围坐小院,父亲指挥着他们演奏、弹唱,音乐与月光交织,如梦如幻。这样的童年经历,让她学会了在卑俗、困窘的生活境遇下,依然保持着爱与激情的鼓舞。
谈及创作,张晓雪表示,她始终坚信“童心是唯一可信任的审美”。这种审美追求,源于她对世界的纯真感知和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她的诗歌,如同她的童年一样,充满了自由、蓬松之感,无拘无束的心灵在文字间自由翱翔。她以童心重构世界,让寻常事物在诗行中焕发新生。
在诗集《石壁与野花》中,张晓雪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蚂蚁、月光等寻常事物的独特魅力,被形容为“以童心重构世界”。其中,《镜子》一诗更是引人深思。镜子既是记忆的载体,又是遗忘的工具,明眸与暴风雪的意象并置,强化了存在的悖论。这种修辞不仅制造了阅读张力,更折射出当代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
张晓雪坦言,她的创作之路深受父亲的影响。父亲的艺术观塑造了她的人格、文学观和价值观。在写作初期,她常常陷入抽象思维的表达中,而父亲则提醒她要歌颂大自然、歌颂生命,从生活中发现诗意。这种创作理念成为她此后遵循的准则。她的写作虽然边缘化,但父亲告诉她,“边缘就是中心”,让她坚守书桌,用心创作。
对于诗歌与现实的结合,张晓雪表示非常在意。她认为,诗歌要体现所写事物的升华和极致,要触动读者的内心。她的诗歌常常以生命为主体,通过深刻的痛感与生命相结合,展现出复杂而悲悯的情感。她希望自己的诗歌能够写出痛点,而不是单纯地描摹。
在AI诗歌生成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张晓雪认为人类诗人要重构创作价值,就要坚持“发乎情”的本质,展现个体生命经验的流露和强烈的表达冲动。她鼓励诗人多写叙事性强的作品,避免意象和语言的堆砌,让情感和文字精准地抵达“预定的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在AI时代保持诗歌的独特魅力。
对于当代诗歌的创作现状,张晓雪表示,只要人性不变,诗歌的光明和阴影就不会改变。她认为,诗歌创作环境越复杂,越要保持纯粹和个性。在AI创作面前,平庸的诗歌将会漆黑一片,但有能力和特征的诗人将更容易脱颖而出。她鼓励诗人努力做AI做不到的事儿,保持作品的真诚和独特性。
最后,当被问及为焦虑的现代人开具“诗歌疗愈书单”时,张晓雪表示,每个人的阅读兴趣和经历都不同,因此无法具体推荐书单。但她强调,创作者要长久地保持阅读的紧迫感,反复读自己感兴趣的书,从中汲取创作的灵感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