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家庭教育中,面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家长们的反应千差万别。近日,一场关于如何正确应对孩子考试成绩的讨论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邻居家的孩子数学考了90分,而你的孩子只得了70分。面对这样的成绩,作为家长,你会如何反应?
选项A,可能是许多家长的第一反应:严厉斥责孩子,认为他们不够努力,不如别人。然而,这种教育方式往往适得其反,不仅无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反而可能让他们感到沮丧,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而选项B,则是一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家长以平和的心态接受孩子的成绩,并通过自身的经历来鼓励孩子,设定一个相对容易达到的小目标,如下次争取考到75分。这种方式更能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教育专家指出,选择A项的家长往往忽视了孩子内心的感受和需求,这种做法不仅无助于提高成绩,反而可能让孩子更加沉迷于手机游戏等虚拟世界中,以寻求短暂的快乐和成就感。
事实上,孩子沉迷手机游戏的原因并非他们不懂事,而是由于在学习上无法获得足够的成就感,导致大脑缺乏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与人的快乐和满足感密切相关。当孩子在学业上遇到挫折时,他们的大脑可能无法分泌足够的多巴胺,从而寻求其他途径来刺激大脑分泌这种物质。
对于学习成绩不佳的孩子来说,想要在数学等科目上取得满分或高分是非常困难的。相比之下,手机游戏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轻松获得成就感的方式,门槛极低。因此,如果孩子在学习上无法产生高级多巴胺,又被禁止玩手机游戏,他们可能会陷入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成年人。例如,曾有一位基层公务员因在生活中缺乏成就感,挪用公款60万打赏女主播。这种行为在普通人看来难以理解,但从多巴胺的角度来看却不难解释。人活着总是尽力追求快乐和满足感,当无法通过正常途径获得时,就可能采取极端行为。
因此,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该认识到,孩子沉迷手机游戏并非简单的不懂事或缺乏自律,而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足够的成就感。为了帮助孩子摆脱这种困境,家长应该采取更加积极、鼓励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