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度“强基计划”报名工作已于5月12日圆满落幕,据统计数据显示,本年度共有1097068人次积极参与,相较于2024年的909905人次,实现了167163人次的显著增长,再度跨越百万大关,续写自2020年以来的报名热潮。
在众多参与高校中,北京大学以52491人次的报名量高居榜首,清华大学紧随其后,报名人次达到46440,哈尔滨工业大学则以45382人次位列第三。北京理工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及四川大学亦跻身前十,报名人次均超过3.5万,展现出考生对这些顶尖学府的高度认可。
值得注意的是,报名人数的增长趋势中,北京理工大学表现尤为突出,较去年增长了19757人次,位居增长榜首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及天津大学亦实现了超万人次的增长,分别位列增长榜第二至第四位。这一系列数据反映出“强基计划”在考生中的吸引力日益增强,成为高考招生体系中的一大亮点。
探究报名人数激增的背后原因,理工科大学的就业前景成为一大关键因素。随着科技的蓬勃发展,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制造等新兴领域对理工科专业人才的需求激增,为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职业舞台。北京理工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凭借其在兵器科学、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卓越成就,吸引了大量有志于投身国防科技事业的考生。
2025年“强基计划”新增的集成电路、储能科学与工程等热门理工科专业,也进一步提升了计划的吸引力。这些专业紧贴国家战略需求,致力于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为考生提供了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实现个人价值的宝贵机会。
同时,强基计划聚焦的基础学科领域,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因其广泛的就业领域和稳定的职业发展前景,同样赢得了考生和家长的青睐。这些学科不仅在教育、科研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在金融、互联网、人工智能等行业同样需求旺盛,为毕业生提供了多元化的职业选择。
然而,并非所有高校都迎来了报名人数的增长。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吉林大学及中央民族大学等六所高校报名人数出现下滑。这一现象背后,地理位置、院校性质及专业热度等因素均可能发挥了作用。例如,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和兰州大学因地理位置相对偏远,可能对部分考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而中央民族大学作为民族类高校,其强基计划涉及的专业在整体考生群体中的热度相对较低。
对于2024至2025年间“强基计划”报名人数的变化,社会各界反响热烈。您对此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