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代中晚期,阳明心学的盛行不仅推动了思想界的变革,也在民间引发了一股对王阳明本人的崇拜之风。书院、讲会中,王阳明的画像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与《传习录》并列,被众多追随者视为不可或缺的敬仰之物。甚至在私人居所,挂起王阳明画像以示敬拜,也成为了一种风尚。
为了能让更多人一睹阳明先生的风采,今日特精选几幅流传下来的珍贵画像进行展示。首先呈现的是藏于上海博物馆的《阳明先生小像》,此画由蔡世新于隆庆元年(1567年)绘制,距王阳明逝世已有38年。这幅画像历来被视为权威版本,据《王阳明全集·年谱·附录一》记载,王阳明去世后,其弟子们不忍离去,蔡世新所绘的这幅肖像被用于建立祠堂,并作为春秋两季祭祀时的重要元素。
另一幅不容错过的作品是《王阳明画像轴》,此画对人物的面部特征和服饰细节进行了极为考究的刻画,灰白的胡须更是栩栩如生。画者运用细腻的线条,将王阳明修长消瘦的脸庞描绘得立体而生动,展现出一位理性睿智的学者形象。
清初宫廷画师焦秉贞所作的《王阳明先生真像》同样值得一看。东洋长尾甲在跋语中高度赞扬了这幅画作的精妙之处,称其“眉目衣褶,写真极妙,丰神如生”。焦秉贞的画学西法,擅长人物画,此幅作品在技艺上甚至超越了明代曾鲸的写照一派。
最后,还有一幅由清代画家沈俊绘制的《新建伯赠侯王文成公像》。这幅工笔设色肖像画现藏于绍兴博物馆,画心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诗堂,记录了王阳明的官职封爵和主要功绩;下部则为半身像,王阳明头戴明代乌纱官帽,身着官袍,面容清瘦,神定自若。这幅画像不仅展现了王阳明的外在形象,更通过细腻的笔触传达了他的精神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