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备受瞩目的巴菲特股东大会上,这位被誉为价值投资传奇的人物或许正悄然走向其职业生涯的谢幕。长久以来,众多投资者梦想着能亲临“麦加朝圣”,一睹投资大师的风采,但往往因各种原因未能如愿。然而,理解巴菲特的投资哲学,并不一定非要亲临现场,通过研读其历年股东大会的纪要,同样可以汲取到丰富的投资智慧。
巴菲特的投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美国强大的国运。同样,年轻的中国资本市场也依托着国家崛起的强大力量。人们不禁遐想,下一个巴菲特是否会在中国市场诞生?考虑到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资本市场的日益成熟,这一可能性似乎并非遥不可及。甚至有人大胆预测,未来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本市场。
回望历史,主流经济学家和投资大师的摇篮总是与全球经济最强大的国家紧密相连。一百多年前,英国是全球经济的领头羊,所有的主流经济学家几乎都来自英国。而在过去的一百年里,美国取而代之,成为全球经济的霸主,同时也孕育了众多投资大师。那么,在未来五十年,中国是否有机会成为全球第一呢?对此,许多人持长期乐观的态度。
在本次播客中,知名财经评论员与好友杨天楠(播客:听懂涨声)共同探讨了寻找中国版巴菲特的可能性。他们指出,中国的公募基金经理队伍正在不断进化,相较于过去,现在的基金经理们更加优秀且充满活力。从时间轴上看,中国的投资领域已经经历了多次风格转换,而每一次转换都见证了基金经理的成长和市场的成熟。
例如,在2010年至2015年期间,新兴产业投资热潮席卷市场,基本面分析被忽视,许多年轻的80后基金经理在这一领域崭露头角。然而,到了2015年,新兴产业泡沫崩溃,市场风格开始转变。2016年初,经历了两次熔断后,市场见底,投资风格逐渐从炒作概念转向关注基本面和价值投资。此后,价值投资机构崭露头角,展现出穿越周期的能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基金经理们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标签,如价值型、消费型、科技型等,以吸引特定风险收益特征的投资者。到了2020年,白马股迎来了大牛市,核心资产持续上涨,“集中买最好公司”的理念盛行。然而,到了2021年春节后,这些核心资产开始大幅回调,市场风格再次发生转变。
面对市场的不断变化,优秀的基金经理需要在特定风格范围内保持一致性,而不是频繁转换投资风格。评价基金经理的好坏,关键在于了解其投资框架是否自洽,以及其成功案例是否具备可复制性。如今,基金公司更倾向于让新基金经理先管理特定行业或风格的产品,以积累经验和形成自己的投资风格。
在巴菲特股东大会上,他曾对一名来自中国的投资者说:“你生在这个年代,就是最好的年代。”这句话不仅是对中国投资者的鼓励,也是对全球投资者的期许。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中国资本市场正不断崛起,未来有望孕育出属于自己的投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