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蚂蚁集团对香港老牌券商耀才证券的收购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此次收购以3.28港元的价格,收购了耀才证券已发行股份总数的50.55%,总代价为28.14亿港元。尽管收购价格相比耀才证券停牌前仅溢价17.6%,但蚂蚁和阿里系的大厂品牌加持,使得耀才证券在复牌后股价飙升,涨幅一度超过80%。
耀才证券,这家已成立30年、上市15年的老牌券商,主要客户为香港本地人。在蚂蚁收购之前,耀才证券在内地投资者中的知名度并不高。而此次收购,让耀才证券走进了广大内地投资者的视野。蚂蚁集团对于此次收购的表态是,坚定看好香港地区经济长期发展,以及科技与财富管理结合的巨大机遇。他们计划调整耀才证券的利润分配方案,增加资本支出,以加强技术基础设施及提高风险控制效率。
然而,市场对于蚂蚁收购耀才证券背后的意图仍然充满猜测。有人认为,蚂蚁此举是想打造另一个“富途证券”,或者看中耀才的牌照与客户资源。也有人认为,蚂蚁是希望借道参与跨境理财通,发展海外业务,甚至建设国际版余额宝。不过,这些猜测都需要参考一个背景:耀才证券是一家主要做香港本地人证券交易生意的中型机构,且蚂蚁并非100%控股。
与重新申请牌照相比,收购或许能减少时间成本。然而,也有人指出,蚂蚁收购耀才证券后的系统改造和人员招聘可能是一笔更大的支出。不过,也有业内人士表示,蚂蚁入局香港券商行业,品牌效应可能吸引更多散户参与港股投资,其区块链、AI能力或提升香港金融基建效率,进一步挤压本地中小券商生存空间,引发行业整合。
香港的券商行业分为外资、中资和港资三类。其中,外资以偏机构业务的国际大行为主,护城河较深。中资券商多在2000年后进入香港市场,近年来随着中资企业成为港交所的IPO主力及南向资金的不断加持,中资券商在港股市场上的份额也在不断增加。而港资券商则相对份额较少,客户以年纪稍长的香港本地存量客户为主。在2022年至2024年港股市场萎缩之时,关门的券商以港资为主。
缺乏“寡头”的香港券商市场,近年来也曾出现过“搅局者”,那就是以富途证券为代表的互联网券商。富途的创始人李华是腾讯第18号员工、QQ最早研发参与者。富途于2012年进入香港市场,凭借着“技术+资本”“流量+场景”的优势,在香港市场份额得到快速提升。2019年,富途控股登陆纳斯达克。2024年财报显示,富途拥有240万有资金账户,总客户资产达到7433亿港元。
对于蚂蚁入局耀才后将与富途在香港展开的正面竞争,有分析认为,蚂蚁集团的收购在未来1年至2年内对富途的财务影响将有限。耀才仅在香港运营,而富途在海外市场也有运营,且研发支出高于耀才证券的年收入。不过,也有人认为,中国互联网券商发展短期看资本,长期靠技术,也许会有类似技术突破的出现。
在互联网券商的发展史上,政策约束是一个绕不开的约束。2022年底,中国证监会发布公告,称富途、老虎未经核准,面向境内投资者开展跨境证券业务,属违法违规,要求整改。此后,富途和老虎先后在中国境内应用商店下架自家产品。出海成为新的方向,他们开始将业务转移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华人较多的海外地区。
如今,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中国企业出海的脚步,互联网券商在海外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富途、老虎等互联网券商纷纷强化全球化布局,通过深度本土化运营,成功获得在地投资者的认可与信赖。而蚂蚁收购耀才后,也将面临与这些互联网券商的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