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独家获悉,北京中科天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天算”)近日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由格物致知私募基金与上海未来产业基金联合领投,梅花创投、奇绩创坛跟投。资金将用于天基计算核心技术攻关及首颗卫星的前期工程化准备工作。
这家成立于2024年6月的初创企业,聚焦“超算上天”与“AI for Space”两大技术方向,致力于开发太空智能计算软硬件系统、智能应用服务及实验实训平台。创始人团队具备深厚技术积淀——创始人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博士,担任天基计算方向带头人及CCF容错计算专委副秘书长,曾深度参与我国多套卫星互联网系统设计论证与装备研制;核心成员来自中科院计算所、航天部门、华为、浙江大学等机构,覆盖从底层计算架构到空间级系统工程的完整技术链条。
中科天算已形成完整的产品矩阵:极光系列星载智能机涵盖多个版本,其中极光1000系列已在轨稳定运行超1000天,验证了高性能AI计算系统在太空的可行性;采用VPX架构的极光2000系列已完成研发待发射;计划于明年验证的极光5000系列将搭载对标英伟达H100的国产全尺寸GPU,支持超10张AI加速卡并行计算,并采用流体散热技术应对太空极端环境。
在技术突破路径上,团队通过三代产品迭代构建核心优势。2022年发射的极光1000首次实现国产高性能AI芯片上天;2023年完成的极光1000-3三机协同验证,探索出多节点在轨计算架构;2024年发射的极光1000慧眼则完成了天基大模型在轨推理。创始人强调,太空超算需突破两大壁垒:一是强辐射、热循环环境下的容错能力,二是真空环境中的高热流密度散热技术。“从极光1000到5000,我们积累了行业稀缺的实飞经验与工程化能力。”
相较于行业普遍采用的非全尺寸GPU嵌入式系统,中科天算的技术路线更具前瞻性。创始人透露,公司整体进度领先行业超两年:当行业还在讨论概念时,其2022年已实现国产高性能AI芯片上天;当Starcloud卫星因搭载英伟达GPU引发关注时,中科天算早在2024年就通过极光1000慧眼完成了类似能力验证。
商业化层面,中科天算采取“硬件+算法”双轮驱动策略。硬件端以销售星载智能机及模块卡组为主,客户覆盖头部星座运营商、卫星制造商与火箭公司,交付周期优于行业平均;算法端初期通过销售极光OS操作系统与算子库盈利,未来计划开源软件生态,联合卫星厂商开发应用APP获取分成。目前,公司已启动“天算计划”,目标2030年建成天基万卡级超算系统,通过能源舱(1平方公里太阳能阵列提供100MW清洁能源)、算力舱(万卡级国产GPU实现10 Eops算力)与通信舱(百束百Gbit激光通信,总带宽10 Tbps)的模块化组合,突破地面计算的能耗、供电与延迟瓶颈。
投资方对技术价值高度认可。上海未来产业基金表示,天基计算作为未来空间与信息领域的前沿技术,符合基金“颠覆式创新”的投资定位;梅花创投则指出,卫星数据爆发式增长催生太空算力需求,中科天算率先构建的跨层协同技术体系,有望成为行业基础设施标准制定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