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逐客令”难阻C919翱翔,国产发动机助力中国大飞机突围

   时间:2025-11-22 15:36 来源:快讯作者:李娜

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执行董事弗洛里安·吉勒梅近日在接受法国媒体采访时透露,中国商飞C919大型客机短期内难以获得欧洲适航认证。他表示,尽管双方已合作四年,但受疫情影响,认证进度滞后,目前仍需完成设计验证、部件测试及试飞等关键环节,预计认证周期将延长至三到六年。这一消息引发外界广泛关注,部分媒体解读为欧洲市场对中国大飞机的“技术壁垒”。

C919自2022年完成国内认证后,一直将欧洲市场视为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突破口。EASA适航证在国际航空领域具有广泛影响力,非洲、亚洲等地区多国直接参照其标准决定是否引进新机型。2024年8月,EASA团队曾赴上海开展第四轮现场评估,并释放积极信号,表示可启动验证试飞程序。商飞内部曾乐观预计,2025年有望成为首个非西方国家获得欧洲适航证的干线客机制造商,进而推动东南亚、中东客户下单。然而,吉勒梅的最新表态使这一目标蒙上阴影。外界估算,即便按最短周期计算,C919也需等到2028年才能完成认证,最迟可能推迟至2031年。

欧洲市场的“闭门羹”被部分分析人士解读为对空客的贸易保护。当前,空客订单已排至2030年后,市场份额因波音737 MAX事故进一步巩固。EASA局长曾公开承认,C919若获认证,将助力中国商飞打开全球市场,这对空客构成潜在竞争压力。与此同时,C919的供应链问题也持续发酵。该机型目前依赖美法合资的CFM LEAP-1C发动机,但今年5月美国商务部以“技术泄露风险”为由暂停对商飞出口许可,导致生产线一度停滞,上半年仅交付5架飞机,远低于原计划。尽管7月贸易紧张局势缓解后供应恢复,但这一事件暴露了关键部件受制于人的风险。

面对外部压力,中国商飞加速推进国产化替代。其自主研发的长江1000A发动机已于2023年在运-20试飞平台完成测试,2025年3月试飞表现超出预期,预计明年将进入装机验证阶段,后年完成取证。这一进展为C919供应链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在国内市场,C919已获得东航、南航、国航三大航司超千架订单,并逐步覆盖京沪、沪蓉等核心航线,上座率长期保持在90%以上。2025年元旦,东航开通首条上海至香港航线,国产大飞机首次执飞国际地区航班,引发乘客热烈反响。东南亚市场同样表现活跃,印尼TransNusa航空已运营ARJ21支线客机,并对C919表达浓厚兴趣;文莱GallopAir于2023年签署30架C919及ARJ21订单,文莱民航局已认可中国航空标准,交付工作即将启动;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等国航司高层也纷纷赴上海考察生产线。

尽管欧洲市场短期难以突破,但中国商飞的国际化步伐并未停滞。随着与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地区双边航空协议的推进,C919的市场空间有望快速拓展。2030年宽体客机C929的投入使用将进一步丰富产品线。当前,商飞生产线正满负荷运转,工人轮班加班以实现2025年交付30架C919的目标。尽管挑战重重,但中国大飞机已凭借国内市场支撑和多元化国际布局,逐步摆脱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在全球航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