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展示数百台优必选Walker S2工业人形机器人整齐列队行进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视频中,机器人方阵在大型仓库内同步移动,场面犹如科幻电影,迅速成为全球科技领域的热门话题。这一场景不仅展现了人形机器人在规模化量产方面的突破,也引发了关于技术真实性的激烈讨论。
争议的起因源于美国机器人企业Figure AI的CEO布雷特·阿德科克对视频真实性的质疑。他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表示,通过分析光线反射特征,发现视频中后排机器人的反射效果与前排存在显著差异,怀疑后排部分可能使用了电脑特效。阿德科克强调,真实机器人的头部反射应与周围环境光源一致,而视频中的异常现象引发了他的怀疑。
面对质疑,优必选迅速回应,连续发布两条实证视频。第一条视频中,工作人员在机器人方阵中穿梭,镜头全面展示厂房环境,配文“连我都怀疑自己进了科幻片”以幽默方式回应争议。第二条视频则采用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通过穿越机视角完整呈现机器人列队前进的全过程,以最直接的方式证明视频内容的真实性。这些回应有效缓解了公众疑虑,也展现了企业对自身技术的信心。
从产业背景来看,优必选的这次展示并非孤立事件。根据多家媒体报道,2025年初至今,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累计订单金额已突破8亿元,在商业化进程中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在应用场景拓展方面,优必选已与比亚迪、东风柳汽、吉利汽车、一汽-大众青岛分公司、奥迪一汽、北汽新能源、富士康、顺丰等多家行业头部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覆盖新能源汽车、3C制造、智慧物流等关键领域。这些合作不仅验证了技术的实用性,也为规模化量产提供了市场基础。
相比之下,美国机器人企业在量产交付方面显得更为谨慎。Figure AI虽然展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技术演示,但在规模化生产方面仅宣布了未来四年交付10万台机器人的目标。这种差异不仅反映了技术路线的不同选择,也凸显了产业化战略的显著区别。中国企业在规模化制造、供应链管理和批量交付方面的优势,使其在当前阶段更具竞争力。
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正经历从技术突破到量产落地的关键转变。2025年,随着运动控制、环境感知等核心技术的成熟,市场对机器人量产的期待达到新高度。社交平台上,用户评论普遍关注技术何时能真正进入工厂、家庭和商业场景,而非停留在实验室演示阶段。这种从“技术导向”到“应用导向”的转变,正在推动整个行业加速产业化进程。
中国机器人企业的领先地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从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到高性能传感器和控制系统,中国在核心零部件领域已形成完整链条。这种产业链优势不仅降低了制造成本,还加速了从设计到量产的过程。相比之下,欧美企业仍高度依赖全球供应链,在当前贸易环境下增加了量产的不确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Figure AI的CEO布雷特·阿德科克曾公开表示,中国工程团队在低成本、高效率方面的优势使其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的主要竞争者之一。这场关于视频真实性的争议,本质上是全球人形机器人领域竞争加剧的缩影。随着行业从“技术比拼”迈入“量产竞速”阶段,中国企业的产业链优势将成为关键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