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公布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名单,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一幼儿园副园长邵瑜凭借深耕学前教育领域的创新实践与突出贡献光荣入选。这位扎根幼教31年的正高级教师,用“绿色教育”理念重新定义儿童成长轨迹,为数万名幼儿铺就了顺应天性、自然发展的成长之路。
走进青岛西海岸新区第一幼儿园,大厅中央的巨型浮雕尤为醒目:一只蜗牛沿着墙角缓缓爬向“天放”二字。这个源自《庄子》的意象,正是邵瑜教育哲学的具象化表达。“教育不是流水线作业,而是需要像蜗牛般沉静坚定,在尊重规律中滋养生命。”她将“自然天放·尽性成德”确立为核心理念,构建起涵盖“三层五域”的绿色课程体系,通过“理念-内容-实施-评价-生态”的闭环模式,破解了学前教育中“顺天性”与“成德性”的融合难题。
1998年的那个春日,成为邵瑜教育生涯的转折点。当她看到孩子们在幼儿园外的绿地中自发探索、用落叶作画、以石子计数时,突然意识到:“真正的教育应该发生在自然场域中。”这种触动促使她开始探索“绿色教育”,主张摒弃拔苗助长的功利化倾向,转而通过环境浸润实现“慢成长”。2023年,其主导的《自然天放 尽性成德:幼儿园绿色课程25年创生实践》斩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印证了这种教育模式的生命力。
实践之路充满挑战。面对家长对“知识学习”的焦虑,邵瑜曾目睹一个中班孩子因母亲过度教授知识而产生的厌学情绪。“5岁的孩子说出‘不想学知识’,这让我更加坚定儿童利益优先的原则。”她通过家长学校、亲子工作坊等形式,用20年时间逐步扭转教育观念,让绿色教育从理念变为共识。当看到家长开始主动参与自然观察活动,她知道这场静默的革命已初见成效。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邵瑜发现教师团队逐渐陷入“模式化”困境。2013年,她提出“玩活动”理念,强调师生共同构建课程经验。“如果教师只是执行教案,课程就失去了生命力。”为此,她带领团队将核心理念升级为“自然天放·尽性成德”,在尊重天性的同时融入社会性培养。如今,这套历经27年迭代的课程体系已在全国十余个地区推广,惠及超万名儿童。
作为8所新建幼儿园的领建者,邵瑜将教育理念融入空间设计。在长白山路园筹建时,她用“地面放样法”让教师直观感受空间尺度;实验园建设中,她跑遍10个码头寻觅适合的渔船,将其改造为“一幼号”探索船;中国石油大学附属园则打造出图书博物馆、科技探索角等公共学习空间。“每个角落都该是课程资源,每处设计都需从儿童视角出发。”这种执着让冰冷的建筑焕发出教育温度。
对于教师队伍建设,邵瑜创新提出“三给”策略:通过职业信念教育坚定理想,借助课程研讨提升专业能力,利用平台展示增强职业自信。2017年启动的“读懂儿童”项目,累计形成5万余篇观察记录,帮助新教师跨越“经验断层”。在她看来,“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当教育者获得尊严感,儿童才能真正受益。”
从普通教师到国家级教学名师,从单园探索到体系化推广,邵瑜用“蜗牛精神”诠释着教育者的坚守。当被问及坚持的动力时,她指向大厅里的浮雕:“教育是静待花开的过程,我们要做的,就是为每朵花提供适合的土壤。”这种对教育本质的回归,或许正是她荣获“最美教师”称号的深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