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年大学的艺术教室里,总能看到一位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的老者伏案作画——72岁的贾春秀正用毛笔在宣纸上勾勒着花鸟的灵动姿态。这位被师生们亲切称为"画坛常青树"的汉族老人,用三年时光在笔墨丹青中书写出一段令人赞叹的晚年艺术传奇。
每周固定三天,贾春秀都会准时出现在画室,跟随陶跃、李凤玺、李树宝等艺术名家系统研习国画技艺。从工笔白描到写意泼墨,从梅兰竹菊到翎毛走兽,她的画案上永远堆叠着临摹过百遍的名家范本。张大千的泼彩山水、齐白石的虾趣图、徐悲鸿的奔马图,这些艺术瑰宝在老人笔下逐渐化出新的神韵。"每幅画都要临摹二十遍以上,直到能背出每个笔触的走向。"贾春秀抚摸着泛黄的画稿笑道,案头堆放的练习纸足有半人高。
在最近举办的学员作品展中,她的《荷塘清趣》引得观者驻足。画面上,两朵粉荷亭亭玉立,蜻蜓点水的瞬间被定格成永恒,墨色浓淡间透出晨露的晶莹。"这幅画的用色特别讲究,花青与赭石的搭配既传统又清新。"指导老师李凤玺指着画作点评道。这样的赞誉对贾春秀而言已是常态,她的《松鹤延年》《竹报平安》等作品多次被选为教学范本。
不同于年轻学子的急功近利,这位古稀画者有着独特的创作哲学。"画花鸟要画出精气神,你看这只麻雀,翅膀的弧度得表现出振翅欲飞的动态。"说话间,她执起画笔,在生宣上寥寥数笔,一只栩栩如生的小鸟便跃然纸上。这种对生命力的捕捉,源自她每日在公园观察自然的习惯——晨练时揣着速写本,把飞鸟的姿态、花卉的开放时刻都记录下来。
在老年大学,贾春秀的故事已成为激励同龄人的典范。校长王明远介绍,像她这样持续三年系统学习的七旬学员不足5%,而能达到专业水准的更是凤毛麟角。"贾阿姨总说'学画就像种树,要慢慢养根',这种匠人精神特别难得。"学员们常看到她带着老花镜,举着放大镜研究画册细节,或是与年轻学子探讨构图技巧。
当被问及为何在古稀之年仍如此执着,贾春秀的回答质朴而动人:"画笔让我忘记年龄,每次完成作品时的满足感,就像年轻时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她的画室里,除了堆积的画稿,还摆着子女从各地寄来的画材,墙上挂着"艺无止境"的书法作品——这四个字,正是她晚年艺术人生的最佳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