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岭的春天》:木刻与舞蹈交织,绘就民族艺术现代叙事新画卷​

   时间:2025-09-10 20:52 来源:天脉网作者:钟景轩

近年来,舞蹈艺术与多种艺术形式的跨界融合成为新的潮流,其中以画入舞的探索尤为引人注目。舞剧《杨家岭的春天》便是这一创新实践的典型代表,它通过版画图像与民族舞蹈的深度结合,开创了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审美体验。

该剧以中央美院原院长、木刻家古元为人物原型,但并未局限于个人传记,而是以他的木刻作品为叙事主线,展现了抗战时期一批文艺青年奔赴延安、实现艺术蜕变的故事。全剧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完整情节,而是通过多幅版画图像构建叙事框架,形成独特的逻辑线索。例如,序篇以现代版画家伏案创作的场景引入,通过投影古元的《延安风景》,将观众带入充满革命理想主义的时空。

在叙事结构上,舞剧分为三个篇章,每个篇章都围绕特定主题展开。第一篇章“厚土”聚焦文艺青年深入生活的过程,通过古元的《抗旱》《挑水》《入仓》《收获》四幅作品,将劳动场景转化为舞蹈语言。舞蹈动作直接取材于画面中的人物姿态,同时赋予其象征意义——抗旱不仅是农业活动,更隐喻艺术创作对生活的贴近;挑水则象征从生活中汲取创作源泉。

第二篇章“破晓”转向社会变革主题,以《马锡武调解婚姻诉讼》和《豆选》两幅版画为核心,展现新婚姻制度和民主选举等现代议题。编导巧妙地将陕北民间舞形式如秧歌、道琴融入其中,使舞蹈既具故事性又充满地域特色。例如,“纺线”场景被设计为男女双人舞,刚柔并济的编排体现了编舞的丰富变化。

第三篇章“永生”回到艺术家与战士的叙事,通过《当敌人搜山的时候》和《人桥》两幅作品,将抗日战场上的生死故事转化为双人舞与群舞。战士与艺术家的情感合一通过舞蹈动作得以深刻表达,揭示了“人民艺术”的深刻内涵。全剧高潮部分,民众背着腰鼓、舞着红绸从山坡俯冲的场景,将木刻语言的粗粝质感转化为动态的舞蹈意象。

在舞蹈语言创新方面,该剧从木刻的黑、白、灰关系中汲取灵感。例如,音乐家与舞蹈家的双人舞采用停顿、点顿的姿势,模仿木刻行刀的破刀、点刀技法,形成独特的卡顿感。这种“木刻式”舞蹈语言贯穿全剧,甚至在群舞中也有体现,如安塞腰鼓与红绸舞的结合,创造出连续流动的视觉效果。

舞剧的民族化探索同样值得关注。剧中青年女舞蹈家将芭蕾改造为中国古典舞的情节,映射了舞蹈语言转型的现实。全剧以古典舞为基础,混编汉族秧歌、绸舞、安塞腰鼓等民间舞形式,在流畅的古典舞中嵌入粗犷的民间元素,体现了现代民族舞蹈的转换路径。

舞美设计上,该剧以木刻的简约色块为基调,舞台背景采用暗光处理,突出版画图像的叙事功能。每场演出都设计有相应的版画背景,图像变换引导舞蹈叙事自由切换。服化道方面,色彩选择以黄土高原的土色系为主,与古元套色木刻的色相相呼应,营造出古朴浑厚的环境氛围。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也颇具巧思。全剧贯穿纪录片语言,放大刻刀、木屑等细节,结合延安文艺运动的文献摄影,将图像叙事扩展至历史维度。尾声部分,木刻艺术家的牺牲与小战士的灵肉化合为舞蹈意象,暗示艺术在战火淬炼中的永生,将全剧思想推向高潮。

《杨家岭的春天》通过版画与舞蹈的跨界融合,不仅探索了现代艺术的叙事转换,更在审美层面实现了不同门类语言的共通。它以独特的艺术实践,为中国民族舞的现代叙事提供了深层创新样本,展现了艺术在时代变革中的生命力。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