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集团CEO不能把一半时间花在沃尔夫斯堡,另一半时间却待在保时捷。”近日,大众汽车工会主席在沃尔夫斯堡总部员工大会上,以直白的态度要求集团首席执行官奥博穆(Oliver Blume)放弃兼任的保时捷CEO职务。这场冲突的导火索,是奥博穆同时担任两大汽车品牌负责人长达三年的局面。
三年前,前大众集团CEO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因与工会矛盾激化离职,时任保时捷CEO的奥博穆接任大众集团掌门人,自此开启“双CEO”模式。尽管这种安排在大众集团历史上尚属首次,但自奥博穆上任以来,其双重身份始终饱受争议。
如今,工会与投资者的不满情绪集中爆发。工会主席在公开场合的强硬表态并非偶然——迪斯的前车之鉴犹在眼前,这位因与工会对立而离职的前任,让奥博穆面临巨大压力。据知情人士透露,奥博穆已与大众集团监事会主席、工会及保时捷·皮耶希家族代表展开对话,核心议题正是其卸任保时捷CEO的可能性。
回溯至2022年9月,奥博穆从迪斯手中接过大众集团权杖时,曾被寄予厚望。自1994年加入大众集团以来,他先后担任奥迪、西雅特、大众汽车及保时捷等品牌高管。尤其在2015年至2022年掌舵保时捷期间,该品牌在财务、技术及文化领域取得显著成功,成为大众集团最赚钱的子公司之一。这些成绩使其成为监事会眼中同时领导两大品牌的理想人选。
支持者认为,奥博穆的双重身份确保了保时捷顺利上市并维持战略连续性。例如,2022年保时捷IPO创下德国史上第二大规模的首次公开募股纪录。然而,反对声音指出,同时管理两家独立上市公司会导致权力分散。工会主席直言:“大众集团必须成为核心,子公司应是附属,但现状并非如此。”
面对质疑,奥博穆曾坚持双重角色并无冲突,甚至认为两者“完美互补”。他强调,领导集团与单一品牌运营差异巨大,亲历公司流程与技术才能制定正确战略。这一观点在其任职初期具有说服力——2022年至2023年,保时捷在传统车企转型中逆势增长,IPO成功更印证其管理能力。
但形势在2025年急转直下。保时捷上半年营业利润暴跌67.1%至10.1亿欧元,销售回报率从15.7%骤降至5.5%,远低于市场预期。全球销量同比下滑8.8%,其中德国市场下降23%,中国市场暴跌28%。在中国,本土高端品牌凭借电池技术与智能化配置抢占份额,保时捷的吸引力大幅下降;美国市场则因关税上升导致成本增加;欧洲本土市场受经济波动与电动车需求变化影响,份额同样承压。
业绩下滑使管理效能问题愈发突出。部分机构投资者明确要求奥博穆辞去其中一个职位,认为“双职结构”违反现代企业治理准则,可能导致利益冲突与问责机制弱化。尽管奥博穆曾以保时捷转型交替为由,称双重身份“非永久”,但未设定明确结束时间,这种模糊态度如今成为其最大软肋。
在战略层面,奥博穆主导的保时捷电动化转型亦陷入困境。原“纯电先行”策略因销量下滑被迫调整为“动力系统并行”,宣布延长燃油车与混动车型生命周期。例如,Cayenne与Panamera将继续使用内燃机,911系列则探索混合动力版本。然而,产品延迟进一步加剧危机:718电动化后继车型原定2025年上市,现可能推迟至2027年;超高端纯电SUV(代号K1)是否加入内燃机选项仍在评估中。
为应对压力,奥博穆推出“重新校准”计划,包括到2029年裁员3900人、限制招聘及优化成本结构。此举引发工会强烈反对,考虑到工会在德国汽车业的强大影响力,其反对声音不容忽视。与此同时,保时捷试图通过扩大定制化服务(如Exclusive Manufaktur)收入占比(从8%提升至15%)抵消销量下滑,但效果存疑。
目前,保时捷已启动新CEO选拔程序,奥博穆的双重角色或告终结。一种可能方案是其专注大众集团CEO职务,为保时捷任命新掌门人;另一种则是其完全离职,但后者概率较低——毕竟,奥博穆在保时捷上市与电动化转型中的经验,对大众集团仍具价值。
这场争议背后,是传统汽车巨头在产业变革期的管理架构之困。2018年,时任大众集团CEO迪斯将12个品牌划分为普通、豪华与超豪华三大品类,由不同高管负责,反映了大股东对权力平衡的需求。奥博穆在大众集团28年的职业生涯中,展现了平衡复杂利益关系的能力,但权力平衡的艺术与管理效率的矛盾始终存在。
随着汽车产业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平衡管理效率与战略协同,将成为所有传统车企的共同课题。奥博穆的双重角色实验,无论成败,都为行业提供了重要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