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AI编程工具如Vibe Coding成为了技术圈的热门话题,其宣传的“一句话开发”理念引发了广泛讨论。这一工具声称能让用户通过自然语言描述需求,由Coding Agent自动生成代码,无需深入理解编程知识或繁琐的API文档。
然而,现实情况却远非如此简单。许多编程初学者被Vibe Coding的便捷性所吸引,试图通过它实现自己的开发梦想。一位零基础的朋友曾尝试用AI chatbot生成一个功能独特的app页面,初看之下效果惊艳,但在尝试修改细节时,却发现路由配置、数据库连接、功能增减等一系列复杂环节远远超出了她的处理能力。
事实上,Vibe Coding虽能生成初始原型,但在后续的工程化能力上却力不从心。从1到100的完善和优化,仍然需要专业的编程知识和经验。不少初学者因轻信“一句话做网站/app”的宣传,最终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却只得到烂尾工程。
而对于专业程序员来说,Vibe Coding也并非完全省心。一位程序员透露,自从公司引入Copilot企业账号后,项目工期被大幅缩短,理由是AI能辅助编写代码。然而,实际情况却是程序员不仅要应对更紧迫的开发时限,还要额外处理AI生成的低质量代码和上下文腐烂问题。调查显示,45%的开发人员在调试AI生成的代码时感到挫败。
Vibe Coding的流行,也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一些不懂开发的老板对AI编程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盲目裁撤IT团队,导致项目进展受阻。同时,大量由Coding Agent快速生成的应用由于缺乏维护和优化,迅速沦为日抛型产品,软件业因此陷入了低质量竞争的恶性循环。
尽管有声音认为Vibe Coding在某些简单场景下确实有效,如生成俄罗斯方块等小游戏,但这些应用往往缺乏商业价值,无法满足企业和个人用户的实际需求。真正的企业级应用涉及复杂的业务逻辑、用户权限管理、数据流转等多个方面,远非一句话所能搞定。
所谓的程序员失业潮也并未如预期般到来。相反,AI编程的兴起加速了程序员群体的两极分化。高水平程序员因具备与AI协作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而备受青睐,薪酬水涨船高;而初级程序员则面临更大的职业危机,不得不转向Vibe Coding等工具寻求自保。
Vibe Coding的爆红,很大程度上是AI编程平台有意制造泡沫与开发者群体FOMO情绪的合谋。通过精心设计的演示场景和夸大其词的宣传,吸引了大量用户和资本关注。然而,泡沫终有破灭之时,当开发者们意识到Vibe Coding并非万能之时,这场行业狂欢或许就将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