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让古老木版年画“跃”上手机屏

   时间:2025-08-29 23:54 来源:天脉网作者:任飞扬

在郑州举办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出版博览会上,一场关于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展览吸引了众多目光。李女士的手机屏保成为众人热议的焦点——那是一幅色彩鲜艳、细节丰富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年年有余》的数字版本,画面中的胖娃娃抱着鲤鱼,笑容可掬,既富有节日气氛,又不失个性。

河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孔令刚透露,该出版社正致力于将传统木版年画数字化,首先推出的便是这款手机屏保。孔令刚表示,这只是开始,未来还将利用数字技术,将更多优秀传统艺术和民俗元素转化为手机屏保、表情包、短视频等数字产品,以此探索传统文化的“活化”之路,推动其传承与创新。

木版年画,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始于汉代,盛于明清。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四川绵竹等地的年画各具特色,都寄托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传统木版印刷工序繁琐,制作周期长,且线下传播范围有限,年轻人对其了解不深。

为了让年画走进年轻人的生活,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代表性传承人张继中积极参与了这场“年画焕新”行动。作为万同老店木版年画作坊的第五代传人,张继中自幼接触年画,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其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他介绍,团队利用高清扫描技术,将年画的纹样、色彩细节以像素级精度存入数字库,确保数字版本能够还原传统年画的独特光泽。

在技术转化过程中,团队并未止步于简单的复制,而是结合现代审美与数字技术进行创新。他们通过动态设计,让年画中的元素“活”了起来,如门神的眼神微动、胖娃娃手中的鲤鱼轻轻摆动,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增添了互动趣味。同时,针对不同手机屏幕尺寸,他们优化了画面构图,确保关键元素不被裁剪。还推出了“节气限定款”,将年画元素与节气文化相结合,如清明节的“春牛图”与柳枝元素、中秋节的“玉兔捣药”与月亮渐变效果等。

此次展览标志着国内首次将传统木版年画转化为数字产品,并“贴”上了手机。河南民俗协会主席彭恒礼认为,数字技术不仅是传统文化的“搬运工”,更是“翻译官”,能够将传统民俗的“语言”转化为年轻人能看懂、喜欢的形式。河南大学出版社副总编邵培松也表示,虽然传统文化的“根”不能丢,但“形”可以变。手机屏保虽小,却是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的“微窗口”,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