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关于儿童教育的一个深刻观点引起了广泛关注:孩子的气质、性格和思维模式在12岁后基本定型,家长不应再抱有“孩子还小,等长大就好了”的侥幸心理。
这一观点由资深儿童情商指导顾问立正妈妈提出。她指出,许多家长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才猛然发现孩子变得难以沟通,而这其实并非孩子突然间的变化,而是长期习惯与性格特质在不经意间已经定型。
立正妈妈强调,12岁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在此之前,孩子的每一天经历都在塑造着他们的气质。比如,面对陌生人时孩子的反应、遇到困难时的态度、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等,这些细微的表现都是孩子内在特质的自然流露。
现代医学研究也支持了这一观点,指出生活经历会改变我们的基因。基因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因此,家长在孩子12岁前的养育方式,对孩子的性格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研究还发现,6-12岁是孩子社会情感习惯形成的关键窗口期。在这一阶段,孩子形成的共情能力、冲突解决能力和稳定的情绪调节习惯,比智商和家庭背景更能预测其成年后的人生满意度和职业成就。因此,家长应在这一时期特别关注孩子的处事方式,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
然而,许多家长在孩子小时候往往忽视了这些细节,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等长大了自然就好了。殊不知,这些被忽略的“小性子”,到了12岁后就变成了难以改变的“大性格”。比如,小时候遇到困难就哭的孩子,青春期面对挫折时也容易一蹶不振;小时候自私自利的孩子,长大后也难以学会为他人着想。
立正妈妈提醒家长,教育宜早不宜迟。不要等到孩子青春期叛逆时才惊慌失措地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教育的黄金期。在孩子12岁前,家长应多花心思陪伴孩子,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世界,培养良好的性格和习惯。因为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期,再想弥补就难了。
这一观点引起了广泛共鸣。许多家长表示,以前总以为孩子还小,等长大了自然就好了,现在才知道,孩子的教育需要从小抓起,不能抱有侥幸心理。他们决定从现在开始,更加关注孩子的成长细节,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