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艺术家丁乙,以其标志性的“十字”符号,在艺坛走过了近四十年的独特旅程。这一几何秩序的象征,从最初的绝对理性出发,逐渐融入了地域文化与自然生态的元素,开辟出一条全新的艺术道路。
丁乙的艺术生涯始于1987年,他以一个简洁而有力的“十字”符号,开启了自己的抽象艺术探索。这一符号体系,几何、理性且极简,与当时中国抽象艺术中流行的意象化、激情化风格截然不同。丁乙追求的是冷静、纯粹与逻辑清晰,他强调形式的秩序感,以此作为与西方现代抽象接轨的起点。
然而,丁乙并未止步于这一符号的单一表达。近四十年来,“十字”符号不断演变,从理性现代主义出发,历经观念主义阶段,如今已深深融入了地域文化和自然生态的元素。丁乙的这一转变,源于他对旅行的热爱与对地域文化的深入探索。西藏、青岛、深圳、宁波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而云南纳西地区的东巴文化更是深深吸引了他。
在纳西地区,丁乙被东巴文化的丰富内涵所震撼。从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千年象形文字,到二十八星宿的神秘历法;从描绘灵魂历程的长卷《神路图》,到祭祀自然神的传统;再到横断山脉多样的色彩与生态,这些都成为了他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丁乙试图在东西方之间开辟一条新的抽象表达之路,他的“第三条道路”既不是西方现代抽象的尾声,也不是对地方文化的简单再现。
这一探索过程,最终在昆明的《盘山之路》展览中得到了呈现。该展览由崔灿灿策划,在昆明当代美术馆与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同步展出。前者回顾了“十字”符号自1987年以来的演变,并展出了以横断山脉、《神路图》、二十八星宿、东巴纸为灵感的作品;后者则从人类学视角出发,展出纳西文物、旅行笔记以及纪录片,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背景。
在《盘山之路》展览中,丁乙的“十字”符号与东巴文化元素完美结合,创造出了一系列令人震撼的作品。他通过提炼与转化,将东巴圆形星宿符号转化为标志性的“米字”形态,星宿的排列不再用于占卜,而是作为一种宇宙时间的隐喻,赋予画面开放而诗意的空间感。在“横断山脉”系列中,他以极简的“波段化”构图再现山形的起伏,将多样生态与民间色彩提炼为明亮奇幻的视觉语言。
丁乙的新工作室位于上海杨浦区黄浦江畔,这座由老厂房改造的空间拥有超过十五米的挑高和裸露的桁架,大玻璃窗透入自然光与江景。这里既是丁乙绘画的容器,也是他思考的庇护所。他在这里潜心创作,从下午一点一直工作到凌晨三点,生活如清教徒般简单。他的创作过程充满了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他常常在寂静的夜晚,只余画笔摩擦画布的声音中,超时完成画面,只为在情绪最饱满时捕捉到最完美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