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AI)领域,一日千里的发展速度令人叹为观止。大语言模型的竞争格局初定,紧接着,AI Agent的热潮又汹涌澎湃地席卷而来。
随着推理成本的急剧下降,曾经遥不可及的技术门槛迅速消融,众多怀揣AI梦想的创业者仿佛被重新拉回到同一起跑线上。他们带着各自的创意与壮志,纷纷涌入这片充满无限可能的蓝海,试图在新一轮的AI浪潮中抢占先机。
经过一个月的深入调研,通过与12位独立开发者、5位AI社群管理者以及7位一线投资人的面对面交流,我们得以窥见中国AI创业者最真实的生存现状。这些声音虽不似发布会那般光鲜亮丽,却无比真实且直击人心。
谈及国内AI生态的顽疾,付费习惯不佳无疑是首要话题。与北美市场相比,国内C端用户的付费率明显偏低,头部AI企业的年度营收(ARR)更是相差甚远,B端用户的年平均采购预算也远低于北美水平。
一位开发者无奈地表示,其团队在国内开发的Agent产品上线不到一个月便吸引了数万用户,但付费用户却寥寥无几。而功能相似的产品在海外上线仅三个月,便实现了百万美元级别的收入。这样的差距,无疑给国内AI创业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然而,付费习惯不佳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美互联网用户使用习惯的差异。北美用户更倾向于使用功能多样、界面复杂的独立软件或应用,并愿意为此单独付费。而中国用户则更习惯于在“超级App”的生态闭环中享受免费服务,对于独立软件的付费意愿极低。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AI创业的热潮却并未减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新诞生的AI公司总量接近5000家,其中中国占据了1380家。从融资口径看,全球AI初创企业在上半年的风险投资总额达到了1400亿美元,为去年同期的两倍。中国AI领域在上半年共发生938起投融资事件,披露金额合计超过800亿美元。
然而,与互联网创业黄金期相比,AI创业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创业”。其隐藏门槛远高于想象,包括低成本的接口、渠道、算力,以及高质量的训练数据和配套生态等稀缺资源。这些资源对于开发者来说至关重要,也是他们能否从早期项目跃迁至规模化AI公司的关键。
在这样的背景下,AI创投更像是一场少数人的盛宴。只有那些具备深厚技术背景和强大资源网络的开发者,才能够真正拿到这些资源,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而投资人们也在积极寻找那些全球顶尖AI大厂的核心人才,试图在AI投资领域占据先机。
与此同时,中国科技巨头们在AI领域的发展却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与美国四大科技公司相比,中国头部互联网大厂在AI资本开支上明显偏低。这不仅体现在数字差距上,更反映了战略布局的不同选择。国内大厂们似乎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到股票回购、分红和偿债中,而非AI基础设施的建设。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在AI硬件层面,中国却拥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依托强大的供应链和丰富的人才储备,中国AI硬件企业正迅速崛起,并在全球市场上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这些企业在机器人、AR/VR、智能车载、可穿戴设备等多个前沿领域不断突破,为中国AI创新生态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AI硬件领域,深圳无疑是最为核心的城市。这里汇聚了众多优秀的硬件企业和创业者,他们凭借强大的研发能力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不断推出创新产品,并在全球市场上取得了显著成绩。随着边缘计算能力的提升和大模型轻量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AI硬件开始具备真正的“智能”,为中国AI创业生态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AI时代,有人看到了困局,有人则窥见了转机。或许正如一位资深投资人所言:“中国的AI生态从不缺聪明人,缺的是让聪明人把事做成的土壤。”随着上千家AI硬件企业在大湾区拔地而起,历史或许正在给中国AI创新生态带来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