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悠久的平遥古城,当晨曦初破古老的明清城墙,暮色又悄然拥抱古街的石板路,一位老人正埋首于书桌前,以笔为媒,勾勒出栩栩如生的骏马。这位老人便是平遥本土艺术家王少泉,因其超凡入圣的画马技艺,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中华神骏王”。
走进王少泉的画室,墙面挂满了各式骏马图:有的骏马昂首向天,仿佛欲冲云霄;有的低头沉稳,背负着重任前行;还有的群马奔腾,洋溢着无限生机。每一匹马都生动鲜活,跃然纸上,仿佛能听见它们的气息和脚步声。
王少泉与马的渊源,始于童年时期。那时,街头巷尾常见骡马的身影,他常常跟在马后,静静观察它们的一举一动:吃草时的细致、甩尾时的灵活、奔跑时的矫健,甚至马蹄落地的声音,都成为了他日后创作的灵感源泉。他说:“小时候只觉得马很了不起,从不抱怨,总是默默地干活,那份坚韧让人佩服。”
1965年,王少泉下乡插队,这段经历让他对马有了更深的理解。在田间地头,他亲眼目睹了马匹在春耕时的坚韧不拔,秋收时的默默奉献。他学会了从马的眼神、动作中读懂它们的情绪和性格,甚至通过马蹄印研究马的步态和力量。
“在乡下,我才真正明白,马和人一样,有情感、有心性。”王少泉回忆起一次老马生病的情景,那匹马即便身体不适,仍挣扎着想要去拉车,那份不屈不挠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他,“马不只是牲畜,它们有灵魂,有韧性。”
后来,王少泉进入工厂工作,虽然职业看似与艺术无关,但他利用空闲时间练习绘画,逐渐摸索出用毛笔描绘马匹的技巧。1986年,他调入总工会工作,有了更多时间专注于画马。他临摹大师的作品,学习古代石刻和画作,不断钻研如何将马的雄浑气势完美地呈现在宣纸上。
王少泉不满足于仅仅画出马的形态,他追求的是让马在纸上“活”起来。他从书法中汲取灵感,将狂草的笔法和力度融入画马之中,使笔下的马鬃飞扬、马腿有力,仿佛有风拂过,马蹄踏地有声。他对画马的工具和墨色也极为讲究,通过不同的笔法和墨色变化,展现出马的肌肉张力、毛发质感和精神状态。
2006年,在全国画马大展赛上,王少泉的作品《春风》惊艳四座。画面中,骏马迎风奔跑,墨色浓淡相宜,仿佛能听到马的奔腾声。这幅作品最终荣获全国“天骒奖”,同年,他的另一幅作品《血战古城》也获得了文化部三等奖。在王少泉的笔下,马不仅是动物,更是精神的象征,承载着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如今,已近八旬的王少泉依旧笔耕不辍,他不仅创作了许多以马为主题的作品,还在老年大学开设课程,传授画马的技艺。他强调,要画好马,必须先懂马,明白马的精神所在。在他的课堂上,学生们不仅学到了绘画技巧,更从马的身上汲取了精神力量。
去年,王少泉创作了新作《奔梦图》,画面中的骏马昂首向前,朝着远方奔跑,充满了希望和力量。他说:“我这辈子就想把马画好,把马身上的精神传递下去。”每当夕阳西下,画室里的灯光亮起,王少泉便又拿起了毛笔,继续在宣纸上续写他与马的故事,传递着那份永不褪色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