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一则晋升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事件的主角是尼日利亚籍教授唐杰(Muhammad_Sadeeq Balogun),他的快速晋升之路引发了公众的热烈讨论。
唐杰于2017年在海外获得博士学位,并于次年加入湖南大学,迅速获得了“岳麓学者”的称号。令人惊讶的是,仅仅一年后,他便从讲师破格晋升为教授,学校还为他提供了专属实验室、高薪以及住房支持。这一系列待遇,与一些本土学者漫长的晋升之路形成了鲜明对比,例如北大“韦神”韦东奕,他花了6年时间才评上副教授。
唐杰的晋升之所以引发争议,不仅因为他的速度之快,更因为他在公开场合的言行举止。他多次以“非洲兄弟在华福地”为宣传点,呼吁老乡来华创业,却很少提及自己的学术贡献。在某次中非经贸博览会上,他甚至手舞足蹈地用湖南方言喊话,展示学生团队的“创业成果”,这种“重创业轻学术”的态度,让不少网友戏称他为“教授变招商主任”。
事实上,教育部数据显示,全国高校外籍教师的晋升速度平均比本土教师快2-3年,但仅有37%的院校公示了破格提拔的标准。某985高校人事处工作人员透露,为了提升国际排名,部分学院会放宽外籍教师的考核要求,用“国际交流贡献”替代论文数量等硬指标。这种操作在业内并非秘密,但湖南大学此次未公示唐杰的具体学术成果,无疑加剧了“程序不透明”的质疑。
类似的事件并非孤例。2023年,某东部高校因破格提拔外籍教授未公示成果,被数十名教师联名投诉至教育部,最终该外籍教授的职称被撤销。而在唐杰事件中,学校仅以“促进中非合作”为由进行解释,未提供详细的学术评估报告。这不仅引发了公众对程序公正的质疑,也让不少本土学者感到寒心。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高校的自主权应在阳光下运行,破格提拔必须公示具体贡献,否则将加剧“特殊通道”的猜疑。他提到,某省曾试点“外籍教师考核透明化”,但因操作复杂而被搁置。这种不透明不仅损害了学术的公信力,还可能形成“外籍教师占坑,本土学者出走”的恶性循环,最终损害中国学术的整体声誉。
唐杰的晋升事件,无疑撕开了高校国际化进程中的“公平裂缝”。在追求国际化的同时,高校也应更加关注本土学者的成长和发展,确保每一位学者都能在一个公平、透明的环境中竞争和晋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顶尖人才,推动中国学术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