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名文化学者马同儒的五绝诗作《登兰州黄河楼》及其大篆书法作品引发了广泛关注。
这首五绝诗以简洁凝练的笔触,勾勒出了兰州黄河楼的壮丽景象:“长河接漏天,隔岸宿飞烟。极目花分色,东风派雁还。”诗句间不仅展现了黄河的浩渺与天地相接的磅礴,还通过细腻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空灵而富有季节变换之美的画面。
与此同时,马同儒的大篆书法作品《登兰州黄河楼》更是将这一诗意表现得淋漓尽致。该作品尺寸为88 x 95cm,以甲骨文和金文的元素为基调,巧妙地融合了这两种最古老的汉字形态,不仅体现了兰州黄河楼作为“千年文明坐标”的深远意义,还展现了作者对“丝路古城”文化的深刻理解。
在书法作品中,马同儒运用“刀笔相生”的技法实验,将甲骨文的锐利与金文的厚重完美融合。他通过对古文字的艺术提炼,如“极”字模拟人极目远眺的形态,“花”字变形为花瓣层叠,不仅保留了古文字的原型,还赋予了其新的艺术生命。这种象形与符号的现代重构,使得每个字都成为了诗眼与微型“建筑构件”的结合体。
在布局上,马同儒采用了“字随诗转,白以景生”的原则,使得整幅作品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首行“极目”二字高悬如登楼首瞥,末行“飞烟”三字斜逸若云气流动,墨色的浓淡与留白处的巧妙处理,更是将黄河的沉郁底蕴与烟缕的飘渺表现得淋漓尽致。题跋小字与主诗形成了“碑刻”与“题壁”的古今对话,构建了一个完整的叙事场域。
马同儒还巧妙地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文化隐喻,将纵向排列暗喻为楼阁层势,通过字形大小、墨色浓淡的对比,将五绝的20字转化为一座“笔墨构筑的立体楼阁”。这种将古文字转化为文化符码的创作方式,不仅是对传统书法的创新,更是对兰州黄河楼作为中原与西域文明交汇点的深刻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