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高校正紧锣密鼓地推进一年一度的本科专业设置工作,这一过程中,专业的增设、调整与撤销成为各高校面临的关键抉择。
教育部于今年6月发布了《关于开展2025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应增设符合区域发展急需的理工农医专业,对布点量大且就业率过低的专业原则上不再增设,并要求对办学质量不高的专业进行调整。这一通知为高校专业设置工作划定了明确的方向。
关键词“布点量大”与“就业率过低”成为衡量专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指标。各省市积极响应,发布了本省就业状况不佳及过剩专业的预警清单,严格控制这些专业的新增。
据统计,软科已收集到山东、甘肃、四川等9个省市的专业预警名单,共涉及178个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专业在多个省市被预警,国际经济与贸易、汉语言文学等专业也被频繁提及。
对于“布点量大”和“就业率过低”的判定,教育部及各省均有明确标准。就业率方面,教育部曾规定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需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而专业布点量的判定则依据各省实际情况,在相关通知中明确。
就业率作为直观反映专业就业前景的数据,对就业质量不高的专业,教育部实行红黄牌提示制度。艺术学、管理学、医学门类下的低就业率专业较多,法学、绘画等专业在多个省份预警名单中频现。法学专业因扩招导致人才市场饱和,就业难度增加。
另一方面,一些曾经的热门专业如今面临布点过多的问题。英语专业在21世纪初就业率曾高达90%以上,但随着开设院校增多,就业市场对口岗位减少,复合型人才需求增加,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近年来,工学类专业预警数量增长明显,尤其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
针对上述问题,教育部及各省积极调整专业设置,实施急需紧缺专业引导发展计划,提高专业与产业对接的匹配度。2024年度,29个新专业被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各省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梳理出急需紧缺专业超500种。
吉林省、福建省等地纷纷出台措施,调整本科高校专业布点,增加理工农医类专业数量,聚焦急需领域人才需求,建成专业特色学院。高校专业的调整与优化,旨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新时期人才,推动高等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