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交流活动在新疆昌吉木垒县热烈上演,这就是“丝路同源·山海交响——武夷天山行·非遗进木垒”活动。此次活动的一大亮点,便是来自福建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邵武傩舞的精彩展示。
7月22日,邵武傩舞《喊春》在非遗展演中惊艳亮相。舞台上,表演者们佩戴着神秘古朴的面具,脑后绑着鲜艳的红布,随着激昂的鼓点翩翩起舞。他们的舞蹈动作既原始又复杂,风格粗犷而质朴,通过高亢的声腔和生动的肢体动作,将农耕社会对春日生机的期盼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演出间隙,记者有幸采访到了邵武市三角戏(傩舞)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黄文娟。她详细介绍道:“傩舞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艺术形式,深深植根于生活之中。早期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对农耕生活的期盼,都化作了最初的肢体仪式。经过历代艺人的精心打磨,这些源自生活的动作与声腔逐渐成型,最终走上了舞台。在传承过程中,傩舞的内涵不断丰富,从最初的驱鬼逐疫、祈福纳祥,发展成为集舞蹈、音乐、戏剧于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
傩舞,又被称为面具舞蹈,起源于中原,宋代时传入邵武。它保留了头戴面具、脑后绑红布、没有故事情节、没有说唱的原始“舞”的形式。面具、服饰和舞蹈动作等方面都充满了古傩的韵味,是古傩的活化石。邵武傩舞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于2008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扩展名录。
此次邵武傩舞跨越千山万水来到木垒,不仅为当地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盛宴,更是福建南平与新疆昌吉两地文化深度交流的生动体现。南平市非遗保护协会负责人王松雄表示:“通过这次展演,我们希望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傩舞这一非遗瑰宝,让珍贵的传统文化在持续的交流互动中焕发新的活力,实现代代相传。”
舞台上,邵武傩舞《喊春》的表演者们再次跃动身姿,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神秘而古朴的世界。他们的表演不仅展示了邵武傩舞的独特魅力,更传递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