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质生产力投资成为时代主流的背景下,全国各地纷纷加大“耐心资本”与“大胆资本”的投入力度,国资投资基金在这一进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展现出规模持续扩大、领域聚焦以及多元化协同的发展趋势。这些基金在推动新兴产业崛起、优化资源配置、吸引高质量项目落地以及强化产业优势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形成了一个由“创新要素-产业生态-区域能力”构成的良性循环体系。与此同时,市场化FOF、上市公司以及保险资金等也积极投身到资本助力产业发展的浪潮中。
近日,上海迎来了由融中财经与上海天使会联合主办的“2025中国科创夏季投资峰会——有限合伙人峰会”,此次峰会汇聚了来自各级引导基金、国有资本、市场化母基金、投资机构以及保险资金等领域的金融界领袖,共同探讨了行业趋势及LP(有限合伙人)的投资布局策略。
在峰会上,盛世投资董事长姜明明发表了题为《以“退”为“进”,重塑价值》的主旨演讲。姜明明指出,当前私募股权行业正深陷存量博弈与退出困境之中,面对约14万亿元的存量压力,S基金成为了激活优质资产、实现国资与民营LP退出的重要途径。
姜明明在演讲中表示:“我此次演讲的主题是‘以‘退’为‘进’’,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如何‘退’成为了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我国私募股权行业的退出高度依赖IPO,占比高达约70%,这与海外多元化的退出路径存在显著差异。回顾过去,即使在中国创投最为繁荣的时期,从财务回报的角度来看,全行业也并未为LP创造理想的DPI(投入资本分红率)。”
姜明明进一步分享了两个关键思考:首先,中国经济在二元经济结构下正经历存量博弈,外资、国资与民资之间的博弈同样映射到了创投行业。面对过去15年形成的巨大存量,如何盘活这些资金、实现循环投资成为了一个紧迫的话题。其次,基金是时代的产物,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基金形态。过去私募股权行业的蓬勃发展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如今这一红利正在消退,市场化机构需要思考如何设立适应当前产业环境和经济调整周期的基金。
数据显示,中国私募股权行业在2021年达到了备案数量和投资活跃度的顶峰,但随后开始下行。连续三年下滑的数据引发了行业的深刻反思。一方面,市场仍在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另一方面,近14万亿元的存量资产却面临着有限的退出渠道。在此背景下,S基金被视为解决退出困境的关键。
姜明明强调,S基金的优势在于其顺应了政策导向,市场对其的接受度迅速提升。多地国资已经组建了自己的S基金,并寻求与市场化机构合作,以实现本地资本的盘活与再投资。盛世投资作为中国最早以市场化方式运作母基金的机构之一,在S基金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不仅投资了400余支子基金,还建立了完善的基金数据库体系,为S基金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盛世投资的S基金策略包括交易型S基金和功能型S基金两类。交易型S基金以财务回报为导向,采用多元化的交易策略;而功能型S基金则主要由地方国资发起,旨在整合区域内各类资本,实现资本的循环与再投资。通过筛选过去15年沉淀下来的优质资产,盛世投资正积极与原基金管理人合作,设立项目接续基金,以延续这些优质项目的股权持有和发展。
姜明明在演讲的最后表示,盛世投资将继续专注于S基金领域,发挥其在交易型S基金和功能型S基金中的独特作用,为市场化机构提供退出解决方案,并助力国资LP实现资产的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