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新星千寻智能:18月融资11亿,京东小米为何争相入局?

   时间:2025-07-27 19:48 来源:天脉网作者:赵云飞

近期,具身智能领域迎来了一则震撼消息:千寻智能(Spirit AI),一家仅成立18个月的机器人企业,成功完成了近6亿元人民币的PreA+轮融资。此次融资由京东领衔,同时吸引了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浙江省科创母基金、华泰紫金、复星锐正等多家知名机构的参与。

值得注意的是,这已是千寻智能在半年内的第二次大规模融资。早在2025年3月,该企业便已完成Pre-A轮融资,筹集资金5.28亿元。加上此次PreA+轮的6亿元,千寻智能的累计融资额已超过11亿元。

千寻智能的迅速崛起,得益于其强大的“铁三角”团队配置。创始人兼CEO韩峰涛,曾任珞石机器人CTO,负责硬件工程化;清华教授高阳研发的ViLa模型,已被Figure AI采用;而郑灵茵则凭借出色的资源调度能力,确保了从硬件研发到海外市场的完整闭环。企业还汇聚了来自国内外顶尖高校和互联网企业的核心成员,形成了一个技术、工程化、商业化均衡的团队。

2025年6月,千寻智能自研的VLA模型控制的人形机器人Moz1正式发布。这款机器人全身配置了26个自由度的关节,搭载了一体化力控关节与高精高速WBC算法,负载自重比达到1:1。Moz1还支持全身零延时遥操作,配合自研的多维度数采设备,能够在物流场景中实现每小时一次的模型迭代。

从官方发布的视频来看,千寻智能的机器人已能够完成桌面整理、更换纸巾、收拾垃圾、座椅归位、擦拭白板等任务。这些功能的实现,得益于其自研的VLA模型Spirit v1的持续迭代。千寻智能的机器人还成功攻克了叠衣服这类柔性物体长程操作的难题,这在国内具身智能领域尚属首次。

更重要的是,千寻智能的VLA大模型已打破了机器人依赖预设程序的限制,能够进行不同任务的跨界学习。通过模仿学习和强化学习融合算法,该模型实现了边学边做,并将动作策略进行即时反馈和验证,迭代速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在资本市场逐渐谨慎的背景下,具身智能赛道的竞争已从单纯的技术比拼转变为场景落地速度的较量。因此,京东的入局对千寻智能来说尤为关键。京东背后拥有以“亚洲一号”无人仓为代表的千亿级物流场景,这为千寻智能提供了广阔的测试和应用空间。

事实上,京东此次不仅领投了千寻智能,还投资了智元机器人、众擎机器人和逐际动力等多家机器人企业。而千寻智能的投资方阵容中,也包括了小米、宁德时代等行业巨头。这种产业资本与机器人企业的生态捆绑,已成为一种“入场券”的争夺。

随着京东无人仓、宁德时代电池检测产线、小米消费电子产线等场景对千寻智能的开放,这些复杂且多样的任务将成为其机器人的天然演练场。这对机器人的负重、抓取、环境适应和学习能力都将提出严峻考验。

在行业观察者看来,随着马太效应的加剧,两类机器人企业很可能在从实验室奔向市场的过程中被淘汰出局。一类是那些被困在实验室的“天才团队”,他们虽然拥有顶尖技术,但受限于高昂的成本和有限的交付量,难以实现商业化突破。另一类则是专注于单一场景的机器人产品,他们可能成为“垂直囚徒”,难以适应跨场景的需求变化。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