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时代背景下,短视频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沉浸体验迅速风靡,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近日,两篇关于短视频影响的文章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文章《数字时代短视频观看的游戏式沉浸及其审美批判》指出,短视频通过加速的话语时间处理,不断制造即时的吸引力,使用户沉浸其中。这种沉浸不仅改变了用户对时间的感知,还可能导致心理上的麻痹和文化的浅表化。作者刘俊和董传礼认为,短视频游戏式观看取代了传统影视的被动接受,主体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数字世界中,但在这种互动中,主体可能逐渐失去对时间的掌控,被短视频的洪流所控制。
另一篇文章《短视频的围困:“视觉内爆”与观看异化》则由刘丹凌和陶一晨撰写,进一步探讨了短视频对时空观念的冲击。文章指出,短视频以加速的方式将稳定的时空解构成无数碎片化的瞬间和断面,不仅可能导致感知的碎片化,还可能带来无序、混乱的空间感,甚至造成意义的消散和荒诞感的蔓延。更重要的是,短视频的持续流动使用户难以保持批判能力,逐渐陷入视觉狂欢和浅表性快感体验中。
在探讨短视频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时,两篇文章均提到了用户对时间的感知扭曲。用户沉浸在短视频中,往往对时间的流逝毫无察觉,形成了一种“失神症”。这种时间知觉的扭曲不仅影响了用户的日常生活节奏,还可能对用户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为了应对短视频带来的挑战,文章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用户应主动从短视频的洪流中抽身出来,重启传统的钟表时间意识,不让短视频蚕食自己的碎片时间和整体时间。其次,用户应对短视频的内容有所甄别,不能只沉浸在短视频的视觉狂欢中,而应关注其背后的深层意义。最后,用户在观看短视频时应保持一定的距离和批判能力,避免被短视频所控制。
两篇文章还通过具体的例子展示了短视频的加速特征。例如,一些短视频开场白如“3分钟教你读懂《红楼梦》”或“3天瘦5斤,就靠这个动作!”等,都体现了短视频对时间的压缩和加速处理。这些例子不仅展示了短视频的叙事技巧,也反映了其对用户时间感知的影响。
在探讨短视频对都市文明和个体情感的影响时,文章《海珠桥》和《海珠桥抒怀》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巴金在《海珠桥》中通过对海珠桥的描写,表达了对都市文明和劳动者力量的赞美。而曾炜在《海珠桥抒怀》中则通过扩建后的海珠桥展现了新时代建设成就和人民当家作主的自豪。
两篇文章虽然围绕同一座桥展开描写,但在内容和情感上却有所不同。巴金的文章更多关注都市文明的进步和劳动者的艰辛,而曾炜的文章则更多展现新时代的发展成就和人民的自豪感。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两位作者不同的写作背景和情感倾向,也展示了短视频之外更广阔的社会现实和个体情感。
短视频作为数字时代的新兴媒介形式,对个体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享受其带来的便利和娱乐的同时,我们也应关注其潜在的负面影响,并采取措施加以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