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地理复习中,“沙漠套种”概念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这一术语特指在沙漠治理和沙化土地整治中所采用的植被复合种植模式,旨在通过科学配置,实现防风固沙、生态恢复及经济效益的多重目标。
“沙漠套种”不同于传统农业中的套种概念,它不是在同一地块上按季节种植不同作物,而是在空间上合理配置不同类型和层次的植物,以构建一个稳定且高效的防护体系。
该模式的核心目的包括增强固沙效果、提高系统稳定性、加速生态恢复以及兼顾经济效益。通过多层配置不同根系深度和覆盖范围的植物,沙漠套种能够更有效地固定流沙,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抗风蚀和病虫害能力。
在实际操作中,经典的套种模式为“草方格沙障 + 灌木/乔木”。首先铺设草方格沙障,利用物理方式降低地表风速,减少沙粒移动,并截留水分和养分。随后,在草方格内或沙障保护区域种植耐旱、耐瘠薄的植物,如灌木层的花棒、柠条等,以及草本层的沙蒿、沙打旺等。
在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引入乔木层,如樟子松、杨树等,形成高大的防护林带,进一步阻挡风沙,改善小气候环境。然而,乔木耗水量大,需谨慎选择种植区域和密度。
沙漠套种的原理与优势在于空间互补、功能互补、时间互补和生态协同。不同植物占据不同空间层次,充分利用光照、水分和养分资源;速生草本快速覆盖地表,抑制风蚀,灌木形成稳定灌丛,长期固沙,乔木提供高层防护。不同植物生长周期和寿命的差异保证了防护体系的长期稳定性和连续性。
在我国,宁夏沙坡头、内蒙古库布齐沙漠和甘肃河西走廊等地,沙漠套种模式得到了广泛应用。宁夏沙坡头的“草方格沙障 + 花棒、柠条等套种模式”是包兰铁路防沙治沙的典范,享誉世界。内蒙古库布齐沙漠和毛乌素沙地则采用柠条、杨柴等不同组合的套种模式进行治理和生态修复。
在高考地理的考查中,沙漠套种可能涉及名词解释、措施分析、原理阐述、区域对比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多个角度。考生需要结合具体题目提供的区域背景信息,紧扣防风固沙、生态恢复的核心目标,清晰阐述套种模式的构成、原理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