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大潮的涌动中,价格的起伏总是牵动着公众的神经。2025年,尽管广义货币供应量(M2)规模惊人地达到326.06万亿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两倍,市场普遍预期这将触发新一轮的通货膨胀,然而实际情况却令人大跌眼镜。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仅微幅上涨0.3%,通缩的阴影悄然笼罩。在此背景下,业界专家纷纷预测,自2025年6月起,中国或将迎来五大价格下滑趋势。
自2022年起,国内房地产市场便步入下行通道。最初,天津、石家庄、涿州等二三线城市的房价率先出现下滑,寒意弥漫市场。进入2023年,深圳、广州、上海等一线城市亦未能幸免,房价出现显著调整。以上海为例,2021年下半年市中心的平均房价曾高达9.5万元/平方米,而当前已降至6.5万元/平方米,跌幅超过30%。
展望2025年下半年,各地房价走势或将进一步分化。先前跌幅较大的二三线城市,其房价下跌速度可能会逐渐放缓,市场趋于平稳。然而,对于上海、深圳等房价与收入比超过40的一线城市而言,房价很可能出现补跌。这背后,既有市场供需关系的深刻调整,也受到居民购房观念变化的影响,如“不婚不育不买房”等思潮在年轻人中流行,购房需求持续低迷。
曾几何时,海鲜被视为高价的美食享受。然而,如今海鲜价格已变得相对亲民。帝王蟹在超市的售价已不足200元/只,三文鱼价格跌幅达到40%,海虾价格也从之前的38元/斤降至28元/斤。这一价格变动主要源于2023年日本启动核废水排放,尽管国内海鲜产品经检测未受污染,但消费者仍心存疑虑,担心食用受核污染的海鲜会影响健康,导致海鲜市场需求大幅下滑。预计6月之后,海鲜价格仍将在低位徘徊,甚至继续下跌,这对于海鲜爱好者而言,无疑是实现“海鲜自由”的良机。
当前,国内汽车市场正深陷降价潮的漩涡之中。20万至30万的中档车型降价幅度在1.5万至2万元之间,进口高档汽车的降价幅度更是高达10万元。预计下半年,各品牌汽车价格仍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一方面,大量新能源汽车涌入市场,不断挤压燃油车的市场份额,导致整个汽车市场产能过剩。另一方面,华为、小米等科技巨头进军汽车行业,为市场增添了新的竞争力量,汽车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不少中产家庭收入减少,消费需求萎缩,纷纷推迟购车计划,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
进入2025年,国内家电价格也经历了显著调整。冰箱、彩电、空调等家电产品的价格普遍下调了10%至15%。一方面,家电行业技术更新换代迅速,新款家电频繁上市,为给新款产品腾出空间,商家只能对旧款家电进行打折促销,加速去库存。另一方面,由于居民收入下降,大家纷纷削减不必要的生活开支,对于小家电,只要还能正常使用,就不再购买新产品。这导致厂家库存积压严重,不得不通过降价来刺激消费,清理库存。
如今,国内猪肉价格愈发亲民。超市猪肉价格已从之前的26至28元/斤降至18至20元/斤,预计下半年还将继续下跌。前几年,猪肉价格持续上涨,丰厚的利润吸引了大量资本涌入养猪业,导致养猪规模迅速扩张,如今猪肉供应严重过剩。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相比脂肪含量较高的猪肉,大家更倾向于选择牛羊肉和鸡鸭肉,猪肉的市场需求因此减少。在供过于求的市场环境下,猪肉价格持续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