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备受瞩目的2025搜狐科技年度盛会上,清华大学计算机学院的知名教授及中国工程院院士郑纬民,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他强调,2025年的人工智能发展显现出两大鲜明特征:一是多模态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大型模型能够轻松驾驭文字、图像乃至视频的处理;二是人工智能正深度融入与GDP紧密挂钩的关键行业,而中国在此进程中展现出了强大的落地实施能力。
郑纬民院士进一步揭示了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生命周期框架,这一框架涵盖从数据获取、预处理、模型训练、微调到推理的五个核心环节。他指出,数据获取、预处理及模型训练这三个初期阶段,对算力和存储资源的需求极为庞大,通常由行业巨头如阿里、华为以及新兴企业DeepSeek等主导完成。而对于大多数机构而言,其工作重心则更多聚焦于基于现有模型的领域适应性微调及后续的推理应用。
在探讨大模型训练所依赖的系统时,郑纬民院士提及了两大关键路径。一方面,英伟达GPU凭借其硬件性能的卓越表现及生态系统的成熟度,在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然而,近期却面临着禁售风险、价格飙升及供应紧张的挑战。另一方面,国产芯片产业正蓬勃发展,全国已有超过3万家企业投身于研发之中,硬件性能持续提升。尽管如此,国产芯片在生态兼容性方面仍存在一定的短板。
针对国产芯片面临的挑战,郑纬民院士提出了两项具体建议。首先,应构建类似CUDA的生态系统,以降低开发者的学习成本,并通过习惯迁移的方式重塑生态格局。其次,国产芯片需进一步提升硬件性能,力求达到国外同类产品60%以上的水平,甚至达到70%至80%则更为理想。尽管起步较晚且面临诸多困难,但只要性能基本达标,并结合生态优化,国产芯片完全有能力吸引更多用户。
郑纬民的见解不仅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国产芯片产业的崛起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意见。在人工智能与GDP紧密融合的今天,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推动着人工智能的落地应用,而国产芯片作为这一进程中的重要支撑,其未来的发展无疑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