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邦新作《挂在墙上的弦子》:豫东乡土的悲歌与生机

   时间:2025-05-18 14:04 来源:天脉网作者:顾雨柔

近日,著名作家刘庆邦的最新短篇小说集《挂在墙上的弦子》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再次引起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作为中国当代乡土文学的杰出代表,刘庆邦以其深情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豫东平原上农民的生活图景,展现了他们坚韧不拔的生命意志。

自1978年发表处女作以来,刘庆邦已近半个世纪的写作生涯中,始终将笔触聚焦在中原大地,尤其是他魂牵梦绕的豫东乡村。他的笔下,不仅有柔美秀丽的田园风光,更有那些在田间地头辛勤耕作的农民,以及在矿井深处挥汗如雨的矿工。这些人物形象鲜活生动,充满了生命质感。

在《挂在墙上的弦子》这部短篇小说集中,刘庆邦收录了自2020年以来发表的九部中短篇小说。这些作品仍以豫东乡村为背景,深刻记录了农民的血泪与汗水,同时也延续了作家一贯的诗意抒情风格。首篇同名小说《挂在墙上的弦子》便奠定了整部小说集的基调,那丝丝缕缕的落寞与忧伤,如同弦音般回荡在读者的心间。

在这部小说集中,刘庆邦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比如擅长拉弦子的民间艺人潘明华,他常年外出务工,弦子被挂在墙上闲置,成为妻子和女儿的精神寄托。然而,当弦子再次被拉响时,潘明华的右手已在工地上负伤。又如牛蛙养殖户文明灿,在村河被污染、鱼虾绝迹的情况下,他开始养殖牛蛙并一度发财。但随着人们对牛蛙的热情减退,他的养殖池也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这些故事背后,都隐藏着人心的巨响和生存的艰辛。

刘庆邦的笔法精准独到,叙述精简节制,恰到好处地运用省略与留白,使得他的小说呈现出强大的情感张力。他善于捕捉那些被忽视的“正常人”的命运转折,通过他们的故事触动人心。在《非常名》中,他以毒辣的眼光注视着一个民营企业家打着文学的旗号以钱谋取名和权的“努力”,以写实的笔法讽喻了当下文学圈的“怪现状”。而在《挂在墙上的弦子》中,他则以轻松的口吻描述了潘明华受伤的事实,将一场巨大的伤痛化为对妻子的寥寥几句安慰,背后却承载着深重的恐惧与绝望。

刘庆邦对乡村的观察与思考深入骨髓,他对乡间的一草一木都有着天然的亲近与眷恋。在《挂在墙上的弦子》中,他以庄重投入的神情再次回望故乡豫东平原,将故乡放置在放大镜与显微镜下,以“贴地”的姿态、“越轨”的笔致为读者呈现出一个五彩缤纷的乡土乐园。他笔下的乡间小景与人物情感世界交相辉映,呈现出与中国传统文学的精神联系。

除了风景之外,刘庆邦对农活的细节也了如指掌。他以工笔细描的笔法,细致沉着地勾勒出农家日常劳作的细部。比如“翻红薯秧子”的场景,他详细描述了农民们如何翻扯红薯秧子、注意红薯叶子正面和背面的颜色、闻到秧子被扯断时散发出的“浓浓的青气”。这些细节描写不仅展现了农活的艰辛,更传递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深厚情感。

《挂在墙上的弦子》写出了豫东平原的悲凉与生机,展现了乡民们默默忍耐生活磨难、背负岁月重量的同时,也拥有蓬勃不息、昂扬向上的生命意志。刘庆邦以深情的眼光凝视着养育他的土地,用细腻精微的笔触描摹着乡村的草木、庄稼乃至气息。在他的文字中,我们既能感受到乡民们沉重艰辛的生活和隐而不发的情感,也能在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中感受到由衷的幸福。这部小说集无疑是中国当代最质朴、有力的短篇小说之一,也写出了平凡人群生命的庄严与意志的悲歌。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