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摩根士丹利发布了一份深度报告《中国AI:沉睡的巨人觉醒》,全面剖析了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雄心壮志与实际行动。这份长达97页的报告指出,中国正致力于成为全球人工智能技术的领航者,其背后的驱动力是一个全方位的人才、创新、数据和基础设施生态系统。
报告强调,中国的人工智能战略聚焦于实体经济的应用,力求通过市场规则推动产品商业化,并提升制造业等传统行业的生产力。与美国侧重于消费应用领域的人工智能发展路径不同,中国更加倾向于自动驾驶、智能制造、智能客服和数字人等商业应用方向。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研究领域,也深刻影响着教育、投资与企业建设等多个层面。
报告中探讨了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潜在机遇,指出哪些行业和企业将率先受益于这一技术革命。基础设施、平台、应用以及硬件等领域,凭借各自的优势,在人工智能浪潮中抢占了先机。摩根士丹利认为,人工智能的领先地位不仅取决于生态系统的广度,更在于能否快速开发和采用这些新工具,而这正是中国的强项。
在基础设施层面,尽管面临外部限制,中国AI GPU的自给率预计将从2024年的34%大幅提升至2027年的82%。华为、寒武纪等企业通过创新,如华为的Ascend系列芯片和“AI-in-a-box”产品,推动了硬件发展。联想则是另一典型,其“三驾马车”业务——IDG、ISG和SSG,均受到人工智能的全面驱动,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例如,联想发布的万全异构智算平台3.0,针对主流的人工智能MoE架构进行优化,性能卓越。
数据中心行业同样迎来转机,行业需求在2024年第三季度越过拐点,预计整体新预订量将大幅增长。中国数据中心行业的租赁定价已稳定在较低水平,但回报率正在逐季改善,这得益于银行融资成本的降低、客户入驻速度的加快以及新的成本优化举措。
在平台方面,人工智能应用的快速发展将加速中国IaaS/PaaS市场的增长,提升云厂商的盈利能力。阿里、腾讯等云服务提供商,作为人工智能应用的先锋,其云业务将显著受益。腾讯的混元大语言模型在微信生态系统内得到广泛应用,不仅提升了广告定向投放和内容创作的效果,还为其游戏业务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大语言模型与开源生态的快速发展,降低了企业应用人工智能的门槛,促进了人工智能在各行业的应用和创新。DeepSeek等开源模型的推出,推动了技术进步和应用普及,相关模型研发企业和基于这些模型进行二次开发的企业将从中获利。
在应用层,中国在2C和2B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均展现出显著优势。微信等超级应用集成人工智能功能后,用户体验和商业价值得到大幅提升。而在2B领域,企业级人工智能的大规模应用速度预计将快于公有云,订阅模式将成为中国企业主要采用的专业应用模式。
自动驾驶领域同样迎来变革,L2+自动驾驶的渗透率预计将在2025年提升至25%。比亚迪、吉利等汽车制造商纷纷升级传感器套件和智能座舱,引入DeepSeek等技术提升智能驾驶和座舱体验。人形机器人市场同样前景广阔,摩根士丹利估计到205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年收入将达到5万亿美元,中国将占据重要份额。
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电力需求的增长也推动了能源行业的变革。中国推动绿色能源在数据中心的应用,相关能源企业将迎来市场机遇。在量子计算领域,中国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如“祖冲之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的突破,为人工智能及其他行业提供了新的计算能力支持。
尽管面临美国芯片限制,但中国的人工智能计算仍取得了显著进步。摩根士丹利指出,这种限制反而推动了中国半导体公司以更快的速度创新,以缩小与美国同行的性能差距,并找到更多方法以更少的硬件推动人工智能性能。
整体来看,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路径独特且充满潜力,不仅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自身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