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工业革命下,中国市场的觉醒让黄仁勋担忧什么?

   时间:2025-05-09 02:16 来源:天脉网作者:杨凌霄

近期,全球商业精英汇聚洛杉矶,参加了一年一度的米尔肯全球会议。这场盛会不仅是各界领袖的交流平台,更是探索世界未来趋势的思想盛宴。

今年,会议以“推动一个繁荣的世界”为主题,聚焦人工智能与可再生能源等前沿领域。会上,英伟达CEO黄仁勋的发言尤为引人注目,尽管其表达风格依旧跳跃,但其中蕴含的深刻洞察值得细细品味。

黄仁勋提出了“AI工业革命”的概念,指出这不仅仅是一次技术升级,而是一场全面重构生产体系、组织结构,甚至重新定义人类价值的变革。他强调,AI正成为数字劳动力,能够自主执行任务,同时,AI作为一种可批量生产的工业品,正在重塑企业的运作方式。

在这一变革中,“双工厂”模式成为关键。传统工厂负责生产实体产品,而AI工厂则专注于制造智能单元(Token),这些智能单元可以应用于各行各业,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黄仁勋比喻说,AI工厂就像是“智能发电厂”,为全球经济提供新的动力。

然而,建设AI工厂的成本高昂。黄仁勋透露,英伟达正在建设的AI工厂电力需求高达1吉瓦,相当于一座中型核电站的发电能力,建设成本更是高达600亿美元。如此巨大的投入,使得AI工厂的建设门槛极高,只有巨头或国家级力量才能承担。

尽管如此,黄仁勋预测未来十年内全球将出现几十座千兆瓦级别的AI工厂,成为国家或地区经济的核心动力。这些工厂将像19世纪的炼钢厂、20世纪的芯片厂一样,深刻影响全球经济格局。

在选址方面,黄仁勋提到了几个理想地点,包括美国得克萨斯州、中东的新能源基地以及北欧拥有丰富清洁能源的国家。这些地区不仅电力便宜、政策支持,还具备长期运营的稳定性,是建设AI工厂的理想选择。

黄仁勋还表达了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他认为,放弃中国市场等于放弃技术主导权,因为中国的市场规模巨大,每年可达500亿美元。一旦美国企业退出中国市场,将给中国科技巨头提供主导本地AI基础设施建设的机会,进而可能形成“美国技术圈”和“中国技术圈”两大阵营。

黄仁勋指出,技术出口限制如芯片禁令正在加速对手的“自立门户”。华为等中国企业已经依靠自主研发能力成功搭建起一整套完整的AI工厂体系,大幅减少了对外国供应链的依赖,增强了国际竞争力。

如果中国主导AI标准,全球供应链将发生深刻变化。部分企业将不得不按照中国的规则来玩,形成“数据朝贡”的模式。同时,中国AI标准将重划全球制造业势力范围,促使制造业版图重组。基于“智能本位”的货币体系可能诞生,挑战美元的霸权地位。

面对这一形势,美国可能会组建“AI北约”以应对中国标准的影响。然而,东南亚等国家可能会阳奉阴违,偷偷使用中国AI工厂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AI经济对全球经济的改造将带来GDP增长方式、战略格局以及经济霸权争夺的三层暴击式影响。

在这场博弈中,英伟达等美国企业正面临挑战。如果无法重新赢得中国市场,它们的主导地位将逐渐动摇。随着华为昇腾、寒武纪等国产芯片和AI平台的崛起,中国AI发展路径正形成一个“自循环”,从数据采集到应用落地,整个链条都在本土完成。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更多>同类天脉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媒体信息
新传播周刊
新传播,传播新经济之声!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